他从这里看到中国特色农业品牌化道路的未来 ——访《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
来源: | 作者:农村信息报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品牌建设在浙江农业发展中是个热得发烫的词。而说起浙江的农业品牌建设,就不得不说到“丽水山耕”。短短三年时间,从无到有,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这个由丽水市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成长,成为浙江探索农业品牌化道路的成功典范,广受关注。最近,由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蒋文龙所著的《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作者站在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高度,对“丽水山耕”的品牌创建、运行、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揭秘。作为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作者为什么会这么高度关注一个农业品牌的创建与成长?通过这本书,作者想告诉读者哪些东西?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本书作者蒋文龙。

记者:这本书可以说是研究“丽水山耕”的第一本专著。请介绍一下,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或者说您为什么会如此关注这个农业品牌?

蒋文龙:关注“丽水山耕”,主要是因为它事关中国农业品牌化的出路。

十年前,我完成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博士论文。我研究的结论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在小农生产方式将长期存在的前提下,只有政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降低生产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中国农业的品牌化才具有可能性。这是与欧美国家尤其是新大陆移民国家截然不同的选择。尽管因为农产品的天然特性,世界各地的农产品都有着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基因,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但东亚地区的小农生产对区域公用品牌的需要更为迫切。可以这么说,区域公用品牌是小农品牌化的必然选择。

“丽水山耕”创建实施三年来,实现品牌销售额60余亿元,平均溢价33%,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丽水山耕”证明了中国农业品牌化的道路,在于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下的“母子商标”模式。这是我跟踪采访、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为了这个结论,我等待了十年,期盼了十年。可以说,“丽水山耕”的成功,我可能比丽水的农民群众更为兴奋、更为激动。

记者:从您采访、研究的角度来看,“丽水山耕”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对丽水农业而言,这个品牌意味着什么?

蒋文龙:根据评估,“丽水山耕”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26亿余元。但我想,“丽水山耕”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个数字上。

众所周知,丽水是浙江相对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因为地理、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多、小、散的特点非常明显。在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丽水农业何去何从,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丽水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论断。丽水决定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提出打造“生态精品农业”。但这条路具体怎么走呢?

我们知道,市场化农业,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接,品牌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可以说,丽水要走生态精品农业之路,要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一个品牌来引领,而且这个品牌不能是仅仅针对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产业的,而应是覆盖整个丽水农业,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让所有丽水农业主体都能受益的大品牌。

“丽水山耕”由浙大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规划设计,由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公司运行管理。面世三年来,该品牌深刻影响着丽水农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它提高了丽水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它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提出过很多口号式的“化”,但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举措不多。比如标准化,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发现依然前路漫漫。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于行政思维,而忽视了市场导向。“丽水山耕”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是从品牌、从消费者出发,引领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法。可以说,丽水农业将来能不能彻底转型升级成功,很大程度度上取决于“丽水山耕”的成败。

记者:今年,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次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浙江省委也对此高度重视。在品牌创建上,您认为“丽水山耕”有哪些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蒋文龙:我在《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这本书里,比较全面地记录、阐述了丽水市为何要创建这个品牌,解决了哪些问题,品牌如何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希望能给各地政府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供借鉴。“丽水山耕”的成功实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学习:

首先是进行科学专业的规划。无论是“丽水山耕”的命名,还是“法自然,享淳真”的价值提炼,抑或符号体系的设计,都很好地表达了丽水农产品“生态精品”的特质,表现了丽水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

其次是要有完善有力的运维体系。单品类的区域公用品牌可以由行业协会运营,而综合性品牌必须有一个主体运营。这方面,丽水有许多经验:首先是组建“农发公司”承担品牌运营重任;第二是成立“生态农业协会”,持有“丽水山耕”品牌,再委托给“农发公司”具体运营,这就保证了品牌的公益属性;第三是组建“绿盒电商”,打通供应链,铺设了“特通”溢价渠道;第四是正确处理好运营主体服务和盈利的矛盾。

第三是有序有力的品牌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在品牌传播上,丽水整合资源进行创新传播,如会展传播、活动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渠道传播等,共同发力,快速形成品牌资产积累。特别是将农业和旅游紧密结合,很值得大家借鉴学习。区域公用品牌的优势所在,恰恰就在于可以利用政府资源,进行广泛整合,大力度推广。

记者:在您看来,“丽水山耕”的探索和实践,对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蒋文龙:关于这个问题,省农业厅副厅长张火法在我的新书首发式上有五点总结,我认为很全面,很准确,这里不妨借用下。

一是创新政府农业治理方式,从过去“企业单打独斗创品牌”向“政府为品牌代言”转变,实现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二是创新农业要素分配方式,从过去农民小户生产、分散经营、辛苦找市场,向“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对接大市场转变,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三是创新农业整合发展方式,从过去农业孤立发展模式,向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转变,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卖山头”与“卖山货”有机结合;四是创新整合营销模式,实现产品溢价;五是创新追溯护航安全体系,确保“舌尖安全”。

记者:目前浙江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您觉得为何丽水能率先获得突破?从这个角度,它的意义在哪里?

蒋文龙:当前,中国农业正处在转型发展期,从偏重对数量和规模的追求,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我认为,对山区农业而言,这意味着千载难逢的机会。规模化农业,是平原地区唱主角的时代;而个性化、品质化的高效农业,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丽水市超前把握机会,以品牌化引领农业发展,实现换道超车,我认为这就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率先在丽水山区获得突破的奥秘。“丽水山耕”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山区经济依靠农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道路。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70%属于山区。从某种角度看,丽水的地形地貌,丽水的经济发展现状是当前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贫困发生区基本集中在山区,在后工业化时代,在当前的新时代,山区经济发展如何实现“换道超车”,丽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记者:对“丽水山耕”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蒋文龙:一个品牌,只有经历长时间的考验,只有深入消费者心智,才能认为是真正成功的。“丽水山耕”目前的成功固然可喜,但客观地说,这种成功更多在于品牌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可以说是行政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接下来“丽水山耕”应该回归本位,聚焦市场培育,聚焦消费者研究,因为真正的品牌要活在市场营销中,而不是活在工作总结和媒体报道中。品牌打造是一场持久战。作为一名观察者、研究者、记录者,我衷心希望丽水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重视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文脉营销,在农产品标准化以及品牌认证、质量追溯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丽水山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