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睿信致成告诉你如何引领农业现代化
来源: | 作者:华夏经纬网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第一产业,早在几千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就此诞生。相对于各类新兴产业来说,农业起源最早,但也是最传统的产业,初期投入成本高,产品保质期短,工业化水平低,科技利用率低,多数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这使得农业往往发展缓慢。

  二战以后世界人口数暴增,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已达75亿人口,我国人口已超14亿。这带来了大量农业需求,而传统农业往往是粗放式发展,土地利用率低,睿信致成认为如何使农业走向集约化、高效化、工业化、科技化生产是世界人口大国必须研究与策划的。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耕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国内平原比例不高,存在大量山地、丘陵地带,农业环境不佳。但政府对农业长期重视,设定了耕地红线,研究并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和作物新品种,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保证了我国人口基本粮食需求,也使得我国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我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粮食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与巴西,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人均粮食产业在世界人口大国中也处于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7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粮食13062万吨,同比增加13.9%,其中大豆是我国最主要进口粮食种类,占73.13%。

  2.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

  首先,国家及政府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并全力扶持。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有杨凌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示范区两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46多个国家及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未来,国家将继续扶持农业发展,计划到2025年建设不超过30个农业高新区。这些农业科技园区将转化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产业聚集度,使我国农业向集群化、科技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市场空间呈增长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出口量连年上升,随着我国农业集群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逐步上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逐步提高。在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我国农产品将占据并不断开拓世界农产品市场。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民众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大鱼大肉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越来越旺盛,不仅要求绿色食品,而且希望获得深加工后的农产品,这对农产品的生产及后期加工都提出了要求,也使得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第三,有优势的农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转化与推广,将培育出大量具有科技优势的农业企业,在农业低成本、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企业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这些企业将在农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步蚕食传统农业企业的市场空间。

  3.我国农业发展的挑战

  睿信咨询认为最迫切的问题是资源问题。目前,水资源危机成为影响食物安全和农业发展的最大危机。随着工业与人口的发展,我国农业用水占比逐年下降,预计到2050年将降至40%,这使得发展先进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农产品种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此外,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压缩耕地空间,水土资源质量将进一步恶化,在未来,耕地面积和耕地肥力的维持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气候问题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农业本质上还是十分依赖于适宜的气候,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影响,增加农产品产量的不确定性,放大产量的波动,未来需要研发降低气候影响的新技术及抵抗各类气候变化的新品种。

  市场方面,价格波动成为一大挑战。2006-2008年因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球食物危机,在未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农产品价格仍有可能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使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更大的生产和市场价格风险。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睿信致成专家认为,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消费者及贸易商对农作物的质量的重视程度将持续加强,在农业产业大量生产者与企业小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如何在食物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安全控制和品质提升是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华夏经纬网无关。华夏经纬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