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织锦绣
来源: | 作者:甘肃日报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底子薄、积累少、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甘肃农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持续探索和不断升级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甘肃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顺应民意,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农业改革全面深化,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实现飞跃,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1 稳好农业“压舱石”,做强做大特色优势农业
  粮安天下安,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离不开正确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2018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1141.8万吨。在粮食连年丰产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粮肉蛋奶果蔬生产能力全面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丰富起来,从“吃得饱”转变成为“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曾几何时,甘肃人仍在饥饿边缘挣扎。甘肃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粮食生产水平低。“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正是这片贫瘠土地上农民广种薄收、食不果腹的真实写照。
  立足省情转变思路,顺应天时调整结构。“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从干旱缺水的基本省情出发,大力推动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投入力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套粮食生产“组合拳”很快发挥了威力,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1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014万吨。从2011年开始连续8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随着“量”的攀升,我省农业发展开始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要求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子落,满盘活。我省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如今,我省初步形成了草食畜、优质林果、高原夏菜、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现代制种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截至目前,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155万亩。其中,全省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及玉米制种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马铃薯种植面积1050万亩、产量1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2位;苹果种植面积483万亩、产量4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蔬菜产业及牛羊产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靠前。
  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牛羊肉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甘肃农业大放异彩,成为了甘肃农业的“必答题”。
  今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处破题,探索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
  在奋力谋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仍然面临着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我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实践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新获证地理标志农产品24个、有机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281个,全省认证农产品累计达2128个。
  2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
  “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割麦腰累弯”,曾是千里陇原农忙时节田间地头最常见的场景。
  今年4月,记者来到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看到数十公里的梯田层层绵延,错落有致,村民孙孝正在自家地块里驾驶着农机整地。
  “以前这块地窄,小的架子车都很难拉进去,耕种收割全得靠人背肩扛。”孙孝告诉记者。“我家的地大多是坡陡地,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一下雨,庄稼就冲毁了。”
  从大修梯田的艰辛探索,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草路电统一规划的综合治理,安定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我省大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设施装备条件作为着力点,先后启动“三西”建设项目、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引洮供水、景电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展了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守住土地就是守住未来。为此,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沃土工程、梯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河西地区绿肥丰收计划、中低产田改造、瘠薄梯田改造等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08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500多万亩。
  近年来,我省还积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以机代牛推进计划和农业机械装备提升工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12.4%提高到53.9%。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科技兴农、科技强农。70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农业丰收计划、沃土工程、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粮油蔬菜畜禽种子种苗工程和地膜覆盖等项目。集中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畜禽规模化养殖、高产栽培、立体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试验推广了组培快繁、太空育种、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农业专家系统等现代化技术。
  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出农牧业新品种800多个。成功培育了第一个国家级高山寒旱草原生态区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3 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
  1979年年初,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党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规定》,在全省第一个实行了包产到户,彰显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勇气。
  同年2月,省委出台《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十个问题的试行规定》,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第一轮土地承包,我省农业改革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时间的齿轮转到2017年,我省开启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
  截至2018年底,全省14个市州、38个县区的10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已经实现分红。“三变”改革地区呈现出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的良好态势。
  一次次顺应民意、符合民情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我省农村社会生产力,我省经济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40年前率先迈出改革步伐的宕昌县,如今依旧不甘人后,不仅积极投身“三变”改革,在发展中探索出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宕昌模式”。
  2018年年底开始,宕昌县将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乡镇联合社,25个乡镇联合社发起成立全县联合社,并把原国有农发公司进行改制,引进龙头企业参股,联合发起成立了陇南市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公司,由县联合社控股。
  由此,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大家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挖掘和培育农业产业优势,把基地做大、把龙头做强、把合作社做实、把产销衔接抓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推动甘肃农业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1万余家,龙头企业2554个,家庭农场9754个。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我省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5年开始,我省被列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省。截至目前,共发放承包经营权证442.43万本,发放率达到96.72%。
  同时,农业农村部在我省陇西县启动实施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拉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10万亩,流转率26.8%。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激发。
  70年风雨征程,70年春华秋实。我省农业从“单纯求温饱”到“以特色换优势”,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劳务输出、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70年来,我省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移动电话、电视机、洗衣机、拖拉机基本普及;农用车、小汽车、电脑网络进入农家,村村通车、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电商和超市百货加快向农村延伸。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农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站在新起点上的甘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千里沃野上谱写农强民富新篇章!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