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塘头万亩大坝稻花香里蛙鱼肥
来源: | 作者:思南县人民政府网
  金秋十月,稻花香里蛙鱼肥
  呱!呱!呱!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区,一排排蔬菜、水果大棚整齐排列,老远就能听到蛙声一片。走近一看,刚收完水稻的田地里,一堆堆青蛙活蹦乱跳,田里鱼虾成群。贵栖态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青春说:“收割前看不到的青蛙,却是我们增收的支柱。”
  “塘头大坝已从单一的水稻、油菜轮种,走上‘稻+’模式,坝区精品水果、精品蔬菜应有尽有。”塘头镇副镇长李国强说,昔日稻田里,深挖沟渠增养蛙、虾、鱼、甲鱼等多种水产。
  近年来,塘头镇为加快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亩产值均超万元。既保障了口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又实现了市场与产品的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鱼米之乡闯新“稻”
  思南县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地势平坦,龙底江自东向西迂回经东北穿镇而过,水资源充沛。镇内1.4万亩坝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贵州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以前也是水稻油菜轮种。都是自家种,自家吃,没有多的卖。”白渔村村民余春红说,过去,依托坝区土地、气候、水资源等优势,塘头镇一直维持着水稻种植的传统。但多是小散户种植,农户技术不成熟,产量始终提不上去,低附加值、高成本、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持续困扰着当地农民。人们守着这上万亩良田,过着苦日子。
  如何让塘头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2015年,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为塘头镇的产业迎来发展契机。“塘头镇最适合种水稻,我们还是要种水稻和油菜,但要加点东西。”思南服务团技术团长赵继献回忆起刚来塘头时说的话。
  加点什么?产业“八要素”让他茅塞顿开,“绿色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方面,“稻+”模式既能保持当地以往种植水稻的传统。另一方面,田里养蛙、养鱼、养鸭不仅能起到灭虫、除草、疏松土壤,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塘头镇科技特派员程尚明介绍。
  敢为人先,说做就做。2017年,经多方考察比较后,该镇引进适宜“稻+”模式的抗深水中浙优8号水稻,用一百多亩稻田作试验。
  “通过效益比对,“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不减而品质更优,市场售价每公斤都在10元以上,加上水产养殖综合下来,比以前增加了五到六倍的效益。”塘头镇农广站站长杨秀峰说。
  于是,“稻+”模式在塘头坝区扬帆起航。截止目前,坚强村已累计发展稻+蛙+鱼50亩、稻+小龙虾100亩,泗河坝村有序发展稻+小龙虾150亩、稻+甲鱼+鱼200亩,芭蕉村实现50亩稻+甲鱼......
  技术支撑增效益
  “这是专门给蛙冬眠铺的稻草,如果不加稻草,蛙打洞冬眠,嘴部容易受伤感染造成死亡。”塘头镇机场坝区贵栖态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青春说,多亏了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才有这些宝贵经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损失。
  “要不是他们保驾护航,我可能早就放弃了。”黎青春补充道。
  2017年,塘头镇大力推广创新“稻+”模式,30岁的黎青春选择返乡创业,起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养起了2亩“稻+蛙”,可是没过多久,蛙的数量开始减少,甚至开始小面积死亡。
  正当他一筹莫展,想打退堂鼓时。当地政府请来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专家为他出谋划策。“先要建好保护网防止天敌,然后要做好水体消毒,为蛙营造好的生长环境。”省农科院专家帮助他挽回了损失,同时免费为他提供消毒药剂,开展技术培训和分享经验。
  “现在我也勉强算个‘专家’了。”黎青春开着玩笑。如今,在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黎青春的“稻+”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70亩,年产值达50万元。今年又投放了虾、甲鱼、鸭子等新品种,事业一步一步踏入正轨。
  在塘头镇,随处可见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到坝区各个基地考察,并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村民对稻田进行改造,在田间设置进出水口,设置防跑、防鸟措施;并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提供不同配比的水体消毒液,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让塘头镇的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撑,我们就能甩开膀子干了。”据了解,2019年下派到思南县“三农”人才共计24人,其中,科技特派员15人,科技副职8人,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
  利益联结保增收
  走进塘头镇芭蕉坝,刚割完水稻的田地里数十人正在忙着播下油菜种,一片忙碌景象。“这还算少的,农忙时候最多能达到50人,今年发放劳务工资就有40万元。”思南禾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敦虎介绍说。
  自塘头镇推行“稻+”模式以来,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入驻,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采取集中流转、整体承包、规划先行模式,以务工、流转土地等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实现企业抱团发展,农户大幅增收。
  “一天70元,一个月算下来有2000多元,只要愿意来,一年四季都有做的。比以前种水稻油菜划算多了。”塘头镇白鱼村村民余春红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不仅有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塘头镇江口村村民邵俞之补充道,他把自家的一亩多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加上务工工资,年收入逾3万多元。
  数据显示,仅芭蕉大坝土地流转1500余亩,流转资金达80万元,解决500多人就近就业,人年均收入增至15000元。
  同时,以合作社还以带动农户为目的,每年按入股资金5%进行利益分红到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各村所得分红资金再按70%分给贫困户,3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把农户和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前自己干,往往是人累了,收入提不上去,现在跟老板干,收入上去了还不用担风险。”今年65岁的贫困户李成桂,自2013年思南禾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就一直在基地务工,一年增收20000多元,目前已经顺利脱贫。
  塘头坝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户尝到甜头,不断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户主动参与到产业革命中来,有了产业可持续增收,塘头镇同步小康信心十足。(潘加本)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