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来源: | 作者:湖南日报
  武溪、浦市是泸溪最大的两个城镇,拥有60%的人口,而剩余的人口分散在偏远而贫瘠的山区。
 
  教育是脱贫的希望。10多年来,泸溪从实际情况出发,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成为现实。
 
  有这样一组数据:过去考入泸溪一中的学生,有八成是城镇中学毕业生;而现在,乡村学生占了五成。全县艺体获奖人数,乡村学生同样占据了半壁江山。
 
  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后感叹:“这里已经不是基本均衡,而是达到了优质均衡。”
 
  办好每一所村小,山区学生也能上好学
 
  距离泸溪县城60多公里的登云寨教学点,位于泸溪最高峰巴斗山上。从县城出发,开车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
 
  学校设有学前班、一二年级,有22名学生、1名教师。面积虽小,但操场、学生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配备齐全,电子琴、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一应俱全。
 
  “我们班上期末统考的平均分,要比山下的中心完小高20多分,教学质量测评有一次在全县农村学校排名前三。”教师杨文清骄傲地说。
 
  泸溪共有146所乡村校,其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像登云寨一样的“一人校”多达54所。
 
  “据统计显示,在‘一人校’就读的学生约占1%。这1%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留这些村小,就是保障极少数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益。”县教体局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
 
  村小留下了,如何才能办好?
 
  《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包含“教育教学常规”“教师管理”“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等共8项18条。“目标有两个。”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子好说,一是硬件提质,二是规范管理。
 
  中心校对教学点的管理与支持也正在加强。“教学点看起来只有我一个老师,其实不止我一个。”杨文清说,她一个学期要去中心完小参加四五次教研活动。每次请事假,中心完小会安排老师来代课,艺体课程中心小学每周安排老师来走教,这里的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跟中心完小没什么两样。
 
  对村小的质量要求,也跟中心校没任何区别,质量检测与村小教师的薪酬、调动、评优、晋级等全部挂钩。“教学点办出质量,才能让山区百姓真正说好。”谭子好说。
 
  结对帮扶薄弱校,学生不再往城里挤
 
  位于兴隆场镇的泸溪县第三中学(简称“三中”),以前因为教学质量下滑被称为“散中”。附近的老百姓,都舍近求远想方设法送孩子去县城读书。
 
  2016年4月,县里安排县城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学与三中进行“结对帮扶”。三中校长李国荣介绍,“嫁接”白沙经验,两校进行了扎实的合作:每个学期都会制定帮扶方案,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包括跟班学习、教师业务培训、高效课堂展示、教师互访、两校联考等。同时,还在办学条件以及资源上进行帮扶,例如体育器材添置、校园绿化建设,无偿赠送复习资料,共享教学教研资料。
 
  “一对一帮扶,让白沙和三中紧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谢永良说,“三中的考核评分,直接影响白沙中学的考评分数,帮扶期5年,权重比从10%上升到50%,这激发了白沙中学主动作为。”
 
  如今,三中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学生也慢慢回来了,2019年片区204个小学毕业生,有194个留了下来,学校就读人数突破470人。
 
  白沙小学和永兴场小学也是一对这样的“兄弟校”。永兴场小学新进特岗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缺少经验,白沙小学就敞开大门让永兴场小学新进教师跟班深入学习,了解班级一日管理、随堂听课学习、参与集体讲评课。永兴场小学校长杨金卫说,他到省内外一些地方学习过,但那些太“高大上”了,还是这种本土化的帮扶最有效。
 
  谭子好介绍,泸溪全面开展了“结对帮扶”支教活动,共结成了125对帮扶学校,以5年为一周期,从“管理、教师、资源、文化、学生”等5个方面入手,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
 
  现在,泸溪的乡镇学生不再往城里挤。“出村不出乡”,已经实现。
 
  做优城区校特色,“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泸溪教育好,最直观地体现在高考成绩上:2019年,县一中2名学生圆梦清华,4名学生考上飞行员,本科升学率达64.3%;县二中本科升学率为37.5%;县五中本科升学率为28.3%;就连县职业中专学校,也有15%的学生升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这么小的一个县,为什么能办好3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中专学校?
 
  副县长尚远道告诉记者,这与县里制定的发展战略分不开:县一中走文化教育之路,县二中走“文化+体育”特色发展之路,县五中走艺体特色发展之路,县职业中专学校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路。改变千校一面的竞争局面,让“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拿泸溪县五中来说。2006年恢复高中办学时,县里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后,考虑到湘西的孩子能唱会跳,才艺出众,决定让五中走艺体特色的路子。
 
  起步时很艰难,连专业教室都没有。现在,县五中新建了艺术大楼、体育场,成了湘西远近闻名的艺体名校。每年高考二本上线学生70多人,其中60多人是艺体生。招生也十分火爆,2019年报考艺体班的有500多名,其中还有不少外县学生。
 
  “不仅如此,我们还带动了整个县的艺术学科发展。”泸溪县五中校长李建军说,2017年,学校成立了姜海军名师工作室,定期在全县开展音乐教师培训、讲座、送教活动,先后培训全县音乐教师1000余人次。
 
  走进思源实验学校,让记者惊讶的是,该校竟然开设了67个社团,包括绘画、科技创新、二胡、笛子、葫芦丝、古筝、扬琴、打击乐、唢呐、电子琴、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等。共开设45个综合实践班,在每周二、周四下午实行特色课“走班”,全部免费。这在省城学校也很罕见。
 
  白沙小学的陶艺和足球教学、浦市小学的大课间“鼓舞”、武溪小学的苗族跳香舞、明德小学的课间武术体操……这一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学校,正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