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白色污染” 还原农田本色
来源: | 作者:海安市委宣传部
  位于大公镇早稼村15组的海安泰禾农资经营部,是大公镇设立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点之一。近日,海安惠民农资有限公司的3名工作人员来到海安泰禾农资经营部,对存放的废弃农药包装物进行回收。
  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看似不起眼,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却不容忽视。大公镇是海安市的农业大镇,每年农膜使用量75吨左右。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由于回收麻烦、经济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残膜在土地里越积越多,直接影响农田可持续耕种。
  “随着我镇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多,废旧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大公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和兰介绍,去年6月,大公镇姜桥村借“绿色防控清洁种植示范村”创建的契机,率先试点推行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今年4月起在全镇推行,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4月,大公镇在早稼村、马舍村分别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点,截至10月底,已回收废旧农膜近4吨。早稼村8组的四而废品回收站,是该镇两个废旧农膜回收点之一,该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储祥彬介绍,他们每月能回收500—600公斤农膜,统一打包后,由泰州兴化的一家回收利用企业定期回收。“随着宣传的持续深入,回收工作的全面铺开,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储祥彬说。
  从“随手扔”到“专人捡、有人收”,大公镇在开展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过程中,逐步培养村民自觉回收的习惯,推动回收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农业发展安全、农村环境美丽、农民生活健康。“我们通过发放倡议书,倡导村民抓好清洁工作,将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等及时带出农田,送到农药销售处进行实名登记回收。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和宣传,指导村民集中规范堆放,便于统一回收处置。”张和兰告诉记者。
  大公镇财政拨款3万元用于补助姜桥村废弃物回收处置人员的捡拾误工、有偿回收及相关设施配置等。全镇56个农资经营点都配备了农药包装物回收桶;全镇设立3个废弃农药包装物临时集中存放点,每个点配备6个大容量垃圾桶。目前,全镇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50%以上。
  随着回收工作全面铺开,大公镇各村居认真组织、扎实推进。以姜桥村为例,在水稻、桑园病虫防治期,由村域内有农药经营许可证的3家农药经营部牵头实施有偿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实行实名登记造册。
  丰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储开建是姜桥村的种田大户,稻麦种植面积近200亩。“以前我们都是将废弃农药包装物直接扔进垃圾桶,现在都是用袋子装好,送到回收点统一回收。”储开建说,“过去,村里随处可见废弃的农药瓶。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农田里的‘白色污染’越来越少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