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准“牛鼻子”走实“振兴路”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省肥城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源,以棚户区改造和村居改造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致力于把乡村建成群众需要的样子,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务实高效管用的乡村振兴道路。
  动因背景
  乡村振兴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又相互关联。如何抓住一个“牛鼻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是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的关键。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着眼于土地资源这个核心,有效整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经调研发现,乡村土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地“荒”。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加之肥城是建筑安装之乡,10万“建安大军”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了不少“懒汉地”、撂荒地。二是地“散”。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仍然是农村主要经营方式,土地分散,大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降低了土地使用率。三是地“闲”。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普遍存在,多数村的住房闲置率在3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50%,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四是地“缺”。农村住房占地大,宅基地管理不规范,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造成空余指标短缺。
  如何把闲置的土地腾空、集中利用起来?肥城市委进行了深入论证思考,研究决定从棚户区改造和村居改造切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村居改造,把闲置、低效宅基地腾出来,统筹解决农村集中居住、供气供暖、厕所改造、生态环保等问题,让群众实现“安居”;另一方面,围绕新腾空的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中的土地,做活土地流转文章,发展特色乡村产业,让群众参与进来,实现“乐业”。
  主要做法
  坚持“一个统领”,把方向定准。坚持党建统领,为棚户区改造和村居改造营造环境、凝聚共识。一是“基石工程”前头引。换届以来,创新实施党建“基石工程”,全面加强以标准化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过硬支部建设,以管“三资”、增收入、提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治理能力建设,以“五制一诺”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运行机制建设。经过建设,四星级以上农村党支部达到286个。二是党员干部带头干。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入户动员、签订协议、拆旧建新等每个重要环节都让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先,以实际行动解除群众疑虑、赢得群众支持。三是“三资”清理打头阵。借助扫黑除恶大势,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行动,“三级”书记亲自抓,市镇专班当尖兵,村级班子“自我革命”,累计铺开478个村,通过市级验收372个。
  遵循“两项原则”,把步子走稳。一方面,尊重群众意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棚户区改造和村居改造不搞强制,把征求群众意见作为首要环节。村级依次召开支部书记、“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代表、全体村民四次会议,切实把村居改造的好处讲清讲透,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改造。改造前,每个村都统筹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和不同情况,结合集体收入状况、土地变现收益及发展潜力,科学制定了补偿安置方案。另一方面,尊重客观实际。鼓励支持村级因地制宜谋划改造思路,综合采取房屋置换、货币化安置、实物安置等形式进行改造。对分村到中心村置换房屋的,由村级牵线搭桥,将原有房屋评估作价,中心村内部分房屋拆旧建新,部分房龄短、状况好的房屋予以保留,作为居住房可租、可换,村民自由选择;对货币化安置的,由村级支付拆迁补偿费用;对实物安置的,村民可以选择上楼,也可以选择差价置换其他村民房屋。
  推动“三个集中”,把思路理顺。一是有搬迁改造计划的村向镇驻地集中。空心村、不具备区位优势的村,以及山区、库区等特殊区域的村,原地安置重建意义不大。对这几类村向镇街区驻地集中搬迁安置,实行片区开发、综合改造。目前,向镇驻地集中的村有83个20142户。二是没有搬迁意愿的村特别是分村向中心村集中。选取动迁群众少、房屋状况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中心村,逐步合并“空心化”程度高、人口数量少、生活条件差的小分村,通过“分片推进、逐户引导”的方式,实行就近整合。目前,分村向中心村集中的村有39个10907户。三是土地向大户集中。把改造腾出来的宅基地、群众搬迁后不再自种的土地,由村里加强引导、统一运作,流转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破散为聚,连片开发,发展产业。如潮泉镇张庄村整村搬迁到镇驻地,腾空土地2000多亩,统一流转给泰山桃花源项目,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项目服务,年增收30多万元;村民每亩土地获得1000元的租金收入,还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每年人均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
  建立“四项机制”,把螺丝拧紧。一是领导机制。坚持市级主导、部门主推、镇街主责、村居主体,每个改造项目都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具体负责,在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方面全程盯靠。二是服务机制。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取消施工组织、监理等备案材料,主流程审批时间缩短至32个工作日以内。三是资金机制。今年以来,直面国家缩小棚改补贴范围的现实,市城投公司全部收储改造腾空土地,将价格由原来的15万元/亩提高到20万元/亩。两年多来,城投公司垫资借款及土地收储投入近6亿元。四是激励机制。把棚户区改造和村居改造作为镇街区重点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
  取得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运作,全市已完成搬迁改造村49个,正在实施改造的村152个,累计铺开棚改和村居改造项目192个3.8万套;预计到2020年底,完成改造和启动改造的村将达到289个,占村总数的48%。
  腾出了发展空间,推动了产业振兴。通过改造,预计腾空土地5.3万亩,带动160亿元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留住了有生力量,推动了人才振兴。通过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带来了发展机遇,让更多人才留乡创业、发家致富。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高层次乡村创新创业人才386人。
  丰富了精神生活,推动了文化振兴。通过改造,楼建好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等有了大的提升。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90%以上,改造村的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
  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生态振兴。通过改造,实现村民集中居住,推动农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一步到位,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问题彻底解决,后期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实施物业化管理,解除了管护的后顾之忧。
  锤炼了干部队伍,推动了组织振兴。随着改造向纵深推进,一大批能算账、善协调、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脱颖而出,为班子建设培养了后备力量,树起了农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镇村班子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