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农业的聚宝盆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缺乏平原支撑的山地贵州来说,坡度6度以下的平坝地区更是稀缺的农业资源。据去年摸底调查,全省连片500亩以上的坝区共有1725片,除云岩区和雷山县以外,每个县都有,多的几十片,少的三五片,共涉及854个乡镇4700个村。1725个坝区总面积488.6万亩,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2%,平均每个坝区耕地面积2832亩。
  这些坝区具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生产配套设施基本齐备,保障能力相对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力量较强,土地流转广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显现雏形等特点。
  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充分调研论证后,决定把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策措施。
  一年多来,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贵州各地坝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旱轮作,稻+农事劳作体验、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等,努力提升坝区土地利用效益。
  理念引领:坝区将建设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战场,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自2018年2月份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18年6月份提出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全省对农村产业革命、对坝区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全省上下深刻认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确保坝区工作抓出成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对坝区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的定位是这样认识的。
  坝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战场。坝区是贵州农业最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必须抓住坝区这个主战场、主阵地,持续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即,坝区搭台、产业唱戏,12个重点产业中蔬菜、辣椒、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主要布局在坝区。同时,坝区还要继续巩固优质粮油烟基地,保障水稻口粮基本供给。
  坝区是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坝区这个“发动机”“增长极”。要推进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全面提升贵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比如,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营业务收入均增长11%;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464个,实现年产值2420亿元。
  坝区是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让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脱贫和增收。坝区农民收入比全省农民收入至少高30%。即使不在坝区的贫困农户,也可以通过异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来,分享坝区发展的红利。
  机制保障:领导小组加专班制,建设坝区大数据信息平台,定期调度确保坝区工作有序开展。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坝区结构调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都对坝区工作做出部署,总体思路是,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打造贵州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成立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捷同志任组长,省政府吴强副省长任副组长,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市、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省农业农村厅组建工作专班,下设6个工作小组,负责坝区日常工作。
  建立工作定期调度机制。省领导小组制定了《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定期调度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各地、各单位坝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和督促,3月份以来已召开五次调度会议,完成对所有市(州)和贵安新区坝区工作的集中研判,推动了工作落实。
  建设了坝区大数据信息平台。完成坝区大数据平台搭建。省大数据局已牵头完成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大数据平台搭建,目标是实现坝区种植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数据的集聚,完成地理信息、气象、土壤等数据的整合,形成坝区“户籍档案”,为坝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设计完成坝区大数据平台的移动端APP。
  政策扶持: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项奖补政策落实到位,坝区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坝区是贵州农业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坝区结构调整的成败关系着贵州农业的未来发展。为此,贵州省各级农业部门找准关键环节,为坝区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中央1号文件、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等文件中都作出了部署,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等文件。坝区领导小组印发了《2019年全省坝区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定期调度制度》等文件。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指南》《关于开展2019年全省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创建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省财政厅牵头出台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出台了《贵州省201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省自然资源厅等省直各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
  《关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9〕4号),文件主要精神是通过财政奖补的形式,支持在坝区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推进坝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产值奖补。把产值作为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按年平均亩产值8000元、1.2万元和2万元分档,分别补助每亩1000元、1200元和1400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加工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培训等。
  基础设施建设奖补。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农田输配电等,每亩补助资金按新建不超过3000元、提升改造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执行。此外,还将在政策性保险、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农产品“绿色通道”、冷链设施用地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积极支持。
  利益联结,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贵州以“三变”改革为统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力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实现农民变股东496.75万人、人均增收481元,其中贫困人口125.16万人、人均增收828元。
  基层党建,是坝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坚实保障。基层组织强不强,事关产业革命成败,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根基。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基层组织强,则发展好,百姓富。在贵州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地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产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落细落小落实,让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凝结成战斗力满满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又到金秋收获时,喜看坝区捷报传。实践证明,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正当其时,成效斐然,经验深刻,必将让贵州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强力破解困扰贵州“三农”发展的瓶颈制约,让贵州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启动实施,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贵阳市在136个坝区中选择了46个坝区作为2019年重点进行打造,市财政预算重点向这些坝区倾斜,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六盘水市2019年重点打造10个以上示范样板坝区,全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战图已制作完成;黔南州启动实施坝区262个、33.2万亩,分别占全州坝区数量和面积的72.9%和45.8%……
  “这是一套直击痛点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更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产业革命攻坚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说。
  目标明确:确保让经营主体有用武之地,让结构调整有增长空间,让农民增收有源头活水,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坚实基础。
  贵州省坝区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全面落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辐射带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
  贵州省坝区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重点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总目标、五个关键环节。
  一个总目标:就是创建认定100个样板坝区、500个达标坝区,实现达标坝区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样板坝区亩均产值1.2万元以上。
  五个重点环节: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基础改善是坝区发展的前提,也是农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领域。全省各地通过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实现坝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省坝区有效灌溉率71%,道路通达度73%,冷库库容19.8万吨,均较2018年底明显增长。二是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尽可能地把坝区土地集中经营、集中整治,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各地通过国有农投公司(或村合作社)流转土地反租倒包、龙头企业流转后自主经营、农户入股等方式,提高规模生产经营水平。截至9月,坝区土地流转率43.4%,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预计年底可达48%。三是培育新型主体。通过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能够有力推动坝区农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截至9月底,全省坝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377家,合作社达4051家。四是优化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产业链研究,突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油烟等作物,推广多种复种模式,推行综合种养,发展循环农业,坝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五是提高综合效益。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股份合作,将坝区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脱贫紧密联结。同时,大力抓好坝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扶持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确保种得出、销得了、卖得好。1至9月,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去年前三季度没有统计,无法对比)。预计至年底,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7583元左右,比2018年高约1900元,增长34%。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部署,坝区工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将继续夯实搭好坝区这个台子,着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确保让经营主体有用武之地,让结构调整有增长空间,让农民增收有源头活水。”杨昌鹏说。
  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推进的原则,抓好100个样板坝区和500个达标坝区的创建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围绕创建指标体系,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投入示范创建,推进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扶持一批核心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制定发布坝区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用活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等优惠政策,用好对口帮扶资源,培育壮大一批坝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引导组建农银企产业共同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抓好产销对接,确保坝区结构调整惠及更多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同时,贵州省也将及时总结坝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对接、策划,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载体,宣传推广坝区发展中的先进模式、典型案例、区域品牌。适当时候,召开全省坝区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交流会,促进各地交流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