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山红又“红”了!驻村干部帮昔日“劳模村”找回荣光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67岁的贺新村对50岁的游四海说:“你有点我父亲当年的样子了。”
  游四海是重庆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贺新村是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他已故父亲叫贺廷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贺廷刚任艳山红合作社社长。1958年,艳山红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贺廷刚去北京领的奖。那是这个小山村的“高光时刻”。
  这个“高光”村一度暗淡无光。半个多世纪后,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让贫困村走出贫困,更通过党的建设全面带动乡村治理,艳山红“重光”了。
  “烂泥”:甩手村干部与甩手村民
  2017年底,扶贫工作队刚驻村时,艳山红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6.2%,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游四海第一次进村,沿着紧贴乌江悬崖的崎岖土路,满目所见,除了荒地就是垃圾,当地人管艳山红叫“烂泥坝”。
  游四海是武隆区总工会的干部。来之前他了解到,艳山红曾出了10个劳模,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的,堪称“劳模村”。
  “劳模村”为何“烂泥”?
  头三个月,游四海挨家挨户到处转。不少村民向他抱怨,有事寻不到干部人影。好不容易“逮”住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这个我不管,你自己想办法”。还有村干部占着“坑”,却常年在外务工。
  村干部当甩手掌柜,一些村民也甩。一些人要么像贺新村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自家田”,要么等着看村干部闹笑话。外出务工的,索性把自己当外乡人。
  游四海带着驻村干部补足了艳山红的“村情课”。原来,在2000年之后,村里的能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经商去了,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那些没担当的“老好人”,甚至心术不正的,总能当上村干部。
  “水管风波”:走偏的干部找回初心
  调研结束,游四海做的第一件事是上党课,带着村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可没多久,就发生了“村主任推人风波”。
  那是2018年5月,村里一段水渠垮了,村民代明的田断了水。眼看三亩稻田就要干了,代明找村主任黄东。黄东让代明自己修。
  为引水浇田,代明私自取了一段村集体的水管。年轻气盛的黄东找上门,争吵的时候把代明推倒了。
  驻村工作队决定当晚就开群众大会,要求黄东公开检讨。
  “我是保护集体财产。”黄东不服气,“你们小题大做了,这种事司空见惯”。
  “村民哪怕有错,村干部也不能粗暴以对!”游四海让黄东冷静想想。
  半个小时后,黄东低了头。
  游四海说,抓村干部作风是长期的事。有一回,不少村民的果树需要石灰防虫,托村支书钱代彬统一代买。钱代彬没当回事:“这点小事,你自己想办法去。”
  钱代彬挨了游四海一顿批。“再小,对农民也是大事。”后来,驻村工作队拉了3吨石灰供村民免费用。
  村干部们知道驻村工作队较真。那些连开会都喊不动百姓的村民小组长,主动辞了职;那些自己申请了低保的村干部,悄悄地撤回了申请书;那些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村干部,开始心平气和地与村民说话。
  村民对村干部看法也渐渐改变。去年6月的一个雨夜,一口水塘眼看要决堤,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挨个把几十个留守老人背到安全的地方去,村干部们守着老人过了一夜。村干部开始找回初心。
  “猪场重张”:引导村干部带富
  黄东原来养了几十头猪,驻村工作队劝他先把猪场关了。
  此前,黄东不是在卖肉猪的路上,就是在买猪崽的路上,村里开会经常瞧不见他。而且猪场建在公路边,污水直排乌江。
  当村主任一年才两万多块钱生活补助,黄东两个孩子上大学,不养猪供不起。
  “不是不能养猪,而是村主任不能只顾自己养猪!”2019年8月,游四海找到黄东,让他“重操旧业”。不一样的是,这次是给村集体养。
  黄东动员贫困户入股,他带着大家养了263头猪,猪场挪了位置,污水也处理了。
  从给自己干到给村集体干,黄东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用在带动贫困户上。
  另一位村干部龚南强和媳妇会养鸽子,在游四海引导下,夫妇俩出技术,贫困户入股,给村集体养起了肉鸽。
  原来看不起村干部的贺新村,不得不承认他们“有点像干部的样子了”。
  理事会:乡村治理有“后援”
  艳山红安上110多盏太阳能路灯,花了30多万元,全是村民自发捐的。把捐款这事办成的是村理事会。
  驻村工作队来之前,村干部和村民谈不得钱,一谈就伤感情。黄东说,以前就是给老百姓发钱,他们还怀疑村干部是不是截留了,更别提让村民往外掏钱。
  2018年,艳山红成立“村总理事会+分理事会+村民小组理事会”三级自治体系。
  驻村工作队收集了一份名单,记录了艳山红在外能人的信息。“不少人都想为村里干点事,原来一直找不到途径。”游四海说,春节,一有能人回来,驻村干部就上门,动员他们加入理事会,支持村里发展。
  理事会是乡村治理的“后援”,成员发展到一百多名。很多事由理事会来干,效果更好。有一次,团山子村民小组为修通组路,驻村工作队请了理事会成员关清国动员。关清国在重庆经营一家职业教育学校,帮了村民不少忙。两个月不到,村民自筹资金,挖出路基。
  艳山红村又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党员先锋队。“激活艳山红曾丢掉的劳模精神靠这些新鲜血液。”钱代彬说。
  见贤思齐:“永远跟党走”
  瞧着村里的变化,贺新村对游四海说:“你有点我老汉(重庆方言,父亲)的样子了。”
  游四海“乘机”敲打贺新村:“你现在和你老汉脱节了,离得有点远。”
  贺新村听明白了,“老骥伏枥”当起致富带头人。他收了几个徒弟,手把手教技术,原来他一直藏着掖着。
  贺新村还给村集体捐了200亩的中药材,20多户贫困户一下子脱了贫。
  “你应该要向你老汉学习,向党组织靠拢。”游四海动员贺新村。
  贺新村提交了入党志愿书。他在最后一句写上,“我永远跟党走,与我的父亲相继传承”。
  不只是贺新村。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艳山红村党支部收到了21份入党志愿书,多是返乡青年。
  武隆区委组织部负责农村党建工作的陈刚说,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涣散的村庄,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制约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艳山红已经打破了这种恶性循环。
  钱代彬说:“以前动员一些人入党,他问你入党有什么好处。现在入党讲付出,付出蔚然成风。”
  村里危房改造,党员说:“贫困户先搞,剩下有资金我再搞。”村民服气,“党员确实比我们先进”。
  村支部有意多考察贺新村一段时间。贺新村说,要带动更多人致富,让大家信服。
  “纤夫精神”:永续激发内生动力
  慢慢地,原来谁也瞧不上的“烂泥坝”,开始有别的村子来参观交流。
  有一次,另外一个村第一书记找游四海诉苦:自己驻村时间不短了,还没打开局面。
  听他讲完之后,游四海说:“你少做了三件事。第一,没深入农户家去调研村里的穷根在哪里;第二,没搞好党建,干部作风没转变;第三,农村工作经验少,村民不服你。你先做这三件事,做了再来找我。”
  三个月过后,那个村果然变了。
  上个世纪,艳山红不少人在乌江拉过纤。驻村工作队打算激活“忍辱负重、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纤夫精神,永续激发艳山红的内生动力。
  驻村帮扶两年不到,艳山红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贫困发生率降到1.1%。游四海的母亲郭兴玉听说艳山红又“红”了,她对游四海说,“我看,艳山红有点精气神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