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从“下山”开始
来源: | 作者:陇南日报
  “我收到了今年合作社产业到户资金分红5620元,心里真的很高兴啊!”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的贫困户杨奇智说起分红,难掩心中的喜悦。
 
  12月20日,两河口镇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村282户村民个个喜笑颜开,他们迎来搬迁后的第二次村办特色产业合作社分红大会。
 
  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杨奇智的新家,也是山背、罗湾村282户1182个贫困人口的新家——山水雅苑。走进小区,白净的楼房,整洁的过道,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
 
  杨奇智说,“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蜗牛田,挂在半山间。而且海拔上千米,不通路,只能靠双脚行走,从镇上回家,得3个多小时”。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成了这里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近年来,宕昌县开展精细精微精确的“绣花式”扶贫,通过易地搬迁插花安置等措施来“挪穷窝、拔穷根”,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一)
 
  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远处,腾达实业宕昌扶贫车间的厂房格外醒目,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缝制工作服、编织地毯、加工手套,制作工序标准,生产有条不紊。
 
  山背村贫困户王志先,一边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踏板,一边推送布料,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刚到扶贫车间学习两个多月的“新手”。
 
  王志先的家里,生活较为困难,是易地扶贫搬迁到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以来,为解决增收问题,她辗转到兰州、北京、广州等地打工,因父亲体弱多病,她只好辞职回家,打算就近务工。
 
  去年,王志先从村里亲戚口中得知,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在安置点引进了腾达实业公司,并在这里建立了扶贫车间,这次回来,公司正在扩招女工,她心动了。“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的,没想到被录用了。”此时,王志先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我每天能完成100多件,每件一块钱,一个月下来,收入3000元左右。”说话间,王志先手里的一个衣服即将缝制完成,在明亮的车间里,她笑容满面……
 
  两河口镇党委书记蔡洪鸣说,“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建立扶贫车间,就是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吸纳两村搬迁群众到车间工作。车间建成至今已累计生产手套220万双、工服10万多套、地毯300多平方米,带动220户贫困户户均年实现保底分红3500元以上。”
 
  (二)
 
  山背、罗湾村的致富故事,不仅新居旁边有,同时,还发生在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大山里。
 
  早上7点多到合作社给鸡出粪、上饲料,8点多做饭吃早餐,接着粘纸箱,到12点左右吃中午饭,休息会再开始上工捡鸡蛋,捡完收工。
 
  说起在合作社务工的日子,罗湾村村民王凤琴感到很开心。
 
  王凤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两河口镇罗湾村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场投产以来,她就被吸纳到合作社务工了。
 
  王凤琴说:“合作社里全是自动化设备,工作不是特别辛苦,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
 
  不止王凤琴,也不止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宕昌县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两村还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果蔬农业合作社、养蜂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与此同时,宕昌县计划投资64499万元,打造山背罗湾乡村旅游综合项目,将新建景观艺术田园、景观花海、经济背景林、有机蔬果园、景观文化艺术街、景区道路、观景平台、藏羌特色建筑设施及景观小品。同时,完善旅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投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促进宕昌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王兴文说,通过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大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经过两年的大力发展,将于今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三)
 
  漫步在山水雅苑小区时,总会发现一群四处忙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经常帮村民们解决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传递着温暖。
 
  2018年10月,山背、罗湾两村依靠党员干部、宣讲团队、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五老”等文明实践志愿者,建成“六支队伍”,成立了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文明实践活动。
 
  点滴细节之间,有一种力量在生长。不管是老志愿者,还是刚刚加入的新志愿者,都在搬迁安置点掀起了一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美好品德代代相传。
 
  “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把一些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结合身边人与事,阐述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让群众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任王兴文说,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此外,在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这样一张卡片,它记录的不是余额,而是爱心;有这样一家超市,它支付的不是货币,而是积分。这就是山背罗湾乡村“爱心超市”。
 
  村民通过劳动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自己所需物品,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志智双扶”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信,你听:
 
  “以前我没事就打麻将混日子,反正我这么大岁数也干不了啥。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爱心超市’,我又捡起了剪发的手艺,既可以服务乡亲们,还可以挣积分换物品,多好!”68多岁的李大爷声音里透着满满的喜悦。
 
  与此同时,山背、罗湾两村不断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辐射力,从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发,衔接好能人大户与贫困户之间的帮带关系,凝聚精神,提振精神,激发动力,改变贫困户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
 
  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文明风气在这里潜滋暗长,让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
 
  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如今,山背、罗湾两村的群众挪出了“穷窝”,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且通过开办扶贫车间、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迈入小康社会的信心。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