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思路补齐资金缺口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投资总量高的工程,连年的投入对地方财政是一个考验。近年来,从“负担”到“泵站”,江苏省南通市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运用市场手段,创新运作机制,“十三五”以来新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目标。其中究竟有何经验,能否供其他地方学习借鉴,近日,记者走进南通各县市深入采访,探索其运作之道。
  出台两个指标 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
  南通市耕地面积664.41万亩,人均耕地不到0.9亩,却在这样的耕地资源上,实现了粮食自给,大量农产品外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南通人的精耕细作。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十三五”后,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剧,农业生产人员平均年龄在67.5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种,新时代如何保障好粮食安全,发挥好耕地作用,是摆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眼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充分调研后,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保饭碗”还是“保建设”,南通市进行了充分权衡。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用地矛盾突出问题,尤其是从2014年起,耕地占补平衡出现缺口,并且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另一方面,在“十三五”之初,南通市制定五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的目标,除了省级以上每亩1500元左右的补贴,仍需大量资金。于是,两个“1%”指标就此出台。
  何为两个“1%”?秉持全市一盘棋和算大账、算长远账的思想,南通市两办提出,要以县为单位,当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达到1%以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达到1%左右。这两个“1%”,是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确定的,各县市深入排查摸底,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在确保不影响生态环境、保证灌溉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将两个1%指标落地上图,落到实处。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每新建100亩高标准农田,可以增加1亩以上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级统一调剂,每亩可换取25万元补偿资金,其中10万元用于提高这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10万元由县市区统筹,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5万元直接补助给村,作为村集体收入。而新增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由各县(市)区统筹调度使用。
  账算下来,实现了谁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谁买单的效果,地方财政负担大大减轻。
  资金来源有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仅2016-2018年,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57.63万亩,为“十二五”期间总量的150%,共平衡田地8.5万亩,建设电灌站1456座、衬砌渠道2690公里、混凝土机耕路3267公里、桥梁728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96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5万亩,拆除田间废旧棚舍70万平方米,迁坟19836座,新增可耕作面积3.94万亩。
  明确建设标准 高质量农田奠定产业转型基础
  “现在田块平整了,宽度也由之前的三四十米,调整为现在的八十米到一百米,原来分散的农田建成了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高标准连片农田。废沟废渠填小拓大,水系也更通畅了。”海门市悦来镇保民村村支部书记周卫龙说,村里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2800亩,每亩投入超3800元。
  什么样的农田符合高标准?2016年,南通市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出了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村庄环境整洁、农业服务设施健全、土地连片集约经营、产出效益较高、建后管护到位等十大总体要求,并就各类内容明确43条要求,80多个具体指标,操作性很强。
  质量放在第一位,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带一片,推磨转圈,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渐成规模。目前,每亩建设标准不低于2500元,比省部级标准高出1000元。
  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最终目标是将原来高低不平、田块小、路不通、灌不畅、排不出、降不下、耕作效率低、甚至出现抛荒的农田,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路通畅”的高产稳产农田,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在长期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听到基层农口部门的同志反馈,农业农村部门在政府职能部门中比较弱势,倘若牵头其他部门,结果往往是“小马拉大车”,吃力还不讨好。而南通市委市政府将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龙头工程,市、县两级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口、自然资源、建设、财政审计、经信电力等多条线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并纳入各地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
  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基本农田规划有机衔接,“五规”合一,避免规划脱节,造成资源浪费。统一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县自建高标准农田等各类项目和资金,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放水,做大资金盘子,做强建设规模,做高建设标准。
  以前田块分散,这家五分,那家七分,高低不一,只能各家各户种些花生、赤豆、山芋、玉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旱田变水田,海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克平说,仅“十三五”期间,海门新增稻田7万余亩,大大推动了稻米加工及品牌打造、产业升级。
  一招妙手满盘活 “薄弱村”有了发展动能
  眼下,如皋市石庄镇何正村的百姓大舞台、村部、小花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而建设资金都来源于村里开展的37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调剂补偿资金,不仅土地平整了,新增7.2公里的机耕路、2.3公里的明渠,更是用资源换资金,再撬动更大资源。不仅一举摆脱村集体负债,还有了自己的厂房、粮食仓库,每年带来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
  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优先为经济薄弱村开展项目建设,全市共计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除6个非农业村外,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在推进农田整治的同时,配套建设烘干中心、农资中心、育苗中心等服务性设施,以增加集体经营收入。
  针对务农人员年龄日长的趋势,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建设成效、提高产出效率,规模化经营是一条出路。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镇长龚志军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们大力倡导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耕地向种田能手、农村能人及村居集体流转。2018年该镇流转土地7500亩,累计流转7.46万亩。”
  海安市雅周镇党委书记刘建军介绍,雅周镇是一个农业镇,同时也是经济薄弱镇。2017年,被南通市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社会化服务联盟全覆盖“三个全覆盖”的试点乡镇。
  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雅周镇按照此项要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刚刚建成的1.4万亩项目区为例,总投入3500万元,建成水泥路13.4公里、排水渠21.3公里、防渗渠73公里、管道13.3公里、泵站17座、配套建筑物8269座、绿化4948株,一举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而无能力解决的“出行难”“灌溉难”“排水难”“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推进“三个全覆盖”过程中,雅周镇同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苏台农业合作示范区为龙头,大力培育优质稻米、精品蚕桑、果蔬栽培、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不断融入“科技”“旅游”“生态”“文化”等因子。锦湖大米市场价每斤卖到10元,畅销上海市场。“夏黑”葡萄获国家“中山杯”银奖,示范区四季吐芳、花果飘香,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
  一招妙子满盘活。南通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