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个宅基地改革试点项目签约完成
来源: | 作者:劳动午报
  “每天,市内部分区的垃圾要往这里运过来3500吨左右,垃圾山最高的时候达70米,最近的村庄只有300米的距离。”在大兴区安定镇,占地200亩的垃圾填埋场多年来因其污染大、气味重、空气质量不好,严重影响民生。日前,记者从大兴区获悉,预计三年后,垃圾场周边7个村异地回迁住上新房子,彻底远离垃圾困扰。
 
  目前,作为北京市首个宅基地改革试点项目的“北京市大兴区安定垃圾填埋场周边综合治理异地迁建项目(西片区)”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受益群众基本完成签约。此项目历时三年,市区镇三级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党建引领模式,转变传统拆迁模式,通过宅基地异地置换安置村民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宅基地改革异地迁建模式。这不仅破解了长达23年之久的垃圾填埋场气味污染周边群众的积年难题,还彻底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为推进全市宅基地改革作出了实践探索。
 
  垃圾填埋场扰民生
 
  6年平均每月近3个诉求件
 
  安定镇的安定垃圾填埋场建于1996年,隶属于北京市环卫集团,市内部分区县日均3500吨左右的垃圾运往此处。“垃圾山最高的时候达70米,300米处有村庄,另一面500米处也是村庄,对村民的困扰极大。”大兴区安定镇党委书记耿晓梅介绍,多年来,垃圾填埋场因其污染大、气味重、空气质量不好,严重影响民生。2014年-2019年间,群众通过拨打12345诉求,超过207件,6年间平均每个月就有近3个诉求件。
 
  面对百姓的迫切诉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里主要领导多次到填埋场调研了解情况;区委书记、区长及多位副区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镇党委政府两年来更是积极向市、区两级政府争取。
 
  探索异地迁建宅改方案
 
  一周签约90%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减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往的拆迁方案并不适合安定镇的实际情况。”耿晓梅介绍,此次异地迁建项目(西片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拆迁模式,打破“拆一还一”和“整建制转居”的原有征地拆迁路径依赖,结合宅基地试点改革工作,不征地、不转非,村民以别墅加板楼的模式就近安置,既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又保留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项目共涉及7个村,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分阶段推进。西片区先行一步,项目启动后,工作稳步推进,三天签约50%,一周签约90%,十天签约95%,30天签约奖励期内签约率达到98.31%,创造了“大兴新速度”,积累了“大兴新经验”,为推进全市宅基地改革作出了实践探索。
 
  党建引领班子带头
 
  “盯”字一插到底
 
  为了把这件民心工程干好,安定镇党委第一时间设立了异地迁建项目指挥部,抽调2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其中,指挥部下设法律服务、迁建实施等11个工作组。并成立异地迁建临时党支部,将联村党总支书记、包片领导及工作组、第三方公司中的党员全部纳入其中,发挥骨干作用。
 
  耿晓梅告诉记者,干部带头发挥了大作用。这期间,班子成员率先垂范,连续1个月吃住在单位、干在村里,早晚2次碰头会盯进度、摆问题、说思路,当好干部的主心骨。2-3人一组包村,深入村内了解民意,发挥钉钉子精神,一竿子插到底。
 
  “一本选房本”、“一个计算器”是包村科长手里的标配,从屋里的暖炕边到厨房的案板前,从百姓的三轮车到村口常歇点,都有干部们讲政策、帮算账的身影。
 
  针对村民普遍关注的宅基地确权问题,探索建立村、镇两级确权制度,在全市首次张榜公开确权结果,做到“村和村一个标准、前和后一把尺子”,极大调动了签约热情。
 
  耿晓梅介绍,2020年上半年,安定镇将按照规划,适时启动垃圾填埋场异地迁建(东片区)工作。东片区主要涉及前野厂、后野厂及通州马房三个村。预计三年后,7个村将陆续回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