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裕群教授:解决就业问题才能守住民生底线
来源: | 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问: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哪些影响?
  姚裕群:其一,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在短期内会表现为就业减少,尤其是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些。以往春节过后是企业的雇用招聘高峰,也是农民工返城就业高峰,但今年春节后不少地区劳动力需求下降,一些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招工,遏制了就业增量。一些原本打算外出务工的人员,也可能因此暂缓外出务工。其二,很多行业如餐饮、旅游、娱乐等,在严控疫情的措施下无法正常运转以致停业裁员;这也倒逼企业积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经营形态,比如线上办公、电子商务等,这同时也对就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其三,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导致许多国家采取了防止人员流动的措施,也影响了国内人员在境外的就业机会。
  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是摆在首位的。当前如何做到“稳就业”和“保就业”?
  姚裕群:就业历来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普遍的民生、对于社会的稳定以至于政局,都影响巨大。所以充分就业就成为各国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甚至是首要目标。
  “六稳”是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稳就业”是六稳中为首的重要任务,因为就业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局面,而且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对其他几个“稳”也有重大影响。“六保”之中,保就业为首,也是因为保就业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解决就业问题才能守住民生底线。
  如何做到“稳就业”和“保就业”呢?近年来,国家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不少促进就业的措施。我们期待这些政策尽快发挥出较大的效应,也期待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出台和实施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我认为,应当从三方面采取措施。
  审慎合理保就业。“审慎合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对经营困难、处境不利而用人少甚至要裁员的企业,要区分情况,如果属于发展的和应当鼓励的行业就给予扶持、力求保其就业。二是指对该保的企业,通过减税费、增贷款、给财政补贴、找产品销路、帮改善经营等方式来保其正常运营进而保就业,具体采取哪种政策方法,需谨慎合理。
  面向未来扩就业。创造就业岗位是最积极和很有效的就业促进手段。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扩大有发展前景产业的就业,尤其是我国产业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新兴产业,和容纳人员众多的服务业特别是与我国未来发展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商务服务、社会服务等行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可进行进一步的产业投资,并对在这些行业招聘的企业,区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建议对新兴产业中招用大学生的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鼓励。
  措施妥善转就业。对于一些不景气行业与企业,即将关闭的或者大规模裁员的,由行业、企业和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结合,采取集体安置、兴办新型劳动服务企业、鼓励和帮助创业、提供就业培训、联系就业出路等方法,进行妥善安置,并给予经济补偿,以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新的就业出路。
  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多渠道灵活就业对解决就业难题有怎样的作用,对当前的就业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姚裕群:国家在采取大力度抗疫措施以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开始复工复产,这就是积极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努力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地推进就业、促进民生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为社会就业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人力资源的主动就业能力和就业市场的巨大空间。国际劳工组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研究和支持非正规就业,我国也实行就业优先的国家战略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政策多年。第三,有利于大力拓展经济。多渠道促进就业,有利于开拓就业市场蓝海,促进不断创新、不断迭代的新岗位、新职业、新业态的出现。国办发布的意见,对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支持新业态发展、允许指定时间地点的销售与便民劳务的无照工作、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等,也做出了很多规定,会起到积极的效果。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各方面都重视政府的责任,并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上,从各方面来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这符合建设现代政府的理念。比如提出要“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等等,这对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和切实的保障。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