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坚持高位推动 紧抓关键环节 聚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县域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个垦殖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3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4万,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宜黄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部和省、市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高位推动,紧抓关键环节,高标准、严要求,聚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所有村、组集体资产全部进行了清产核资,核实资产总额154693.01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7493.01万元;核实集体土地面积271.25万亩,其中农用地260.16万亩。全县2018年、2019年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录入,139个村成员身份确认和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与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完成率均达到100%。
  一、主要经验做法
  建立高压机制,持续高位推动。一是专班领导机制。县级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各乡镇成立相应专班,形成县级统筹协调、乡镇组织实施、村级具体落实,三级书记亲自抓改革的领导体制。二是压力传导机制。每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每周县委书记亲自组织乡镇书记、镇长进行点评,对排名倒数3名的乡镇点名批评,对连续3周倒数3名的乡镇主官提出免职处理,强硬的举措,扭转了我县工作排名靠后的局面。三是工作推进机制。县、乡、村三级均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指导工作,与镇村干部交流,听取改革情况汇报,了解工作进度,提出完善、改进工作的意见。
  广泛宣传培训,全民参与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从解放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全力抓好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和大局意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一是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统一了干部认识。通过召开各级班子会议讲清形势、学习文件领会精神、谈心谈话促进交流,消除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改革削弱村干部权力、分光村级资产的错误认识,解决了怕引起新矛盾的畏难情绪,增强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做好宣传动员,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县、乡、村分别召开动员会、培训会,纠正农民认为改革就是平分集体资产的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理解、拥护、支持并积极参与改革。三是统一梳理问题,做好答疑解惑。先后印发《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宜黄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解答26问》、《宜黄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宜黄县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共计6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10000余条。共召开培训和座谈会12次,培训人数2160人次以上。确保一户有一个明白人,把政策交给群众,把方法交给群众,让他们参与和监督改革的全过程。
  贯彻民主程序,确保改革质量。为确保改革质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积极性,我县坚持民主程序,增强民主监督,提高改革透明度。对改革的每个环节,改革村都能够严格履行“干部提议、会议讨论、成员(代表)签字认可”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强调清产核资和成员认定结果要在村内显著位置连续公开5个工作日以上,确保改革全过程公开公正。各村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成员构成,既有现任村小组长和党员代表,还有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使得清产核资结果更有说服力。在成员认定时,首先要由村民代表会议对改革小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讨论表决,使其符合绝多大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认可,然后再逐户对家庭成员进行调查摸底,对照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由群众签字确认。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019年,我县已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对农业户口人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按照《宜黄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成果积极做好有关表格的登记、录入和签字,确保了身份确定工作的完成。针对镇、村、组三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办事效率低,推进速度慢的情况,县农业农村局编制直接可复制的模板,提高了我县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速度和工作质量。
  二、有益探索与启示
  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矛盾多、群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宜黄县坚持强化组织领导,搞好制度设计,紧抓关键环节,健全推进机制,保证了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有益探索和启示: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与政策路径,是改革成功的“制胜招”。没有灵活的工作机制和明确的政策路径,就难以高效推动改革工作。工作中,我县在推动三项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抚州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结合宜黄实际,制定了《宜黄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宜黄县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不同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兼顾农民的农业户口、取得承包地等客观因素,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别设置好股份形式等改革路径,制定出台了示范文书档案样本,形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宜黄方案”。正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精心组织,环环相扣,使出了关键的“制胜招”,从而使改革工作经历了从上热下冷、到群众不冷不热、再到干部群众热情高涨的变化,逐渐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尝到了改革“甜头”,由“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
  二是紧扣重点推进与瞄准多点发力,是改革成功的“先手棋”。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紧扣重点推进与瞄准多点发力结合起来,着重下好“先手棋”,从而赢得了工作的主动。一方面始终把握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与管理三个重点。在清产核资上,严格工作程序,做好公告、公示、公决;在成员身份确认上,依照“户主申报—调查核实—审核甄别—户主确认—三榜公示—大会审议”的工作流程,开展成员身份确认;在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上,以设立成员股为主,集体股要求不超过总股份数的30%;在股权管理上,均采用“生不增、死不减”的静态管理模式,以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组施策。对经营性资产数额大的村组,着力抓经营性资产量化;对没有集体经营性资产,但土地流转面积大、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组,积极动员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鼓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按面积量化到人、登记发证到户,农民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对既没有集体统一经营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又没有产业项目的村组,重点抓好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确权确股不确股值”的方式,由集体经济组织配股到户到人,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三是直面难点创新与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改革成功的“定盘星”。任何一项改革,均面临难点创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难点,为此,在改革工作中,我们巩固并运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成果,按照市里确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农村“两权抵押”等融资措施,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模式,使之成为改革成功的“定盘星”。具体创新打造了以下几种模式:资产经营型模式,利用城郊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业经济,通过经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型模式,依托林业、水面、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股份合作型模式,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经营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带动型模式,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方法,做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文章;服务创收型模式,通过给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小区物业、市政管理、基础建设、社会养老等服务,从而实现集体年创收目标。
  虽然宜黄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改革依然在路上,特别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示范带动成果应用不够。试点县区在产权制度改革各阶段,各具体环节形成的完整资料,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各县区由于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凑,学习应用不深入。二是人才队伍与改革工作的需求差距甚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基层特别是村、组一级人员往往文化素质不高,在工作推进过程,对政策把控不准,导致工作经常走弯路。三是改革推进时间的缩短,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所有乡镇、村、组资产清查、人员身份确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等等,工作难度、工作量非常大。受机构改革影响,受疫情影响,乡镇、村、组在保证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许多环节被删减,许多程序不到位,这样导致工作工作质量下降。四是上级配套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改革的进程。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