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
农业高质高效 乡村宜居宜业
2020年,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如何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确保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近日,记者采访了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等地的多位驻村第一书记,从中感受贵州各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实招硬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平均海拔600多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时间长,十分适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寨头村第一书记姜铁军表示,村里将通过整合撂荒地、边角地、荒山等闲散资源,成立村级工贸有限公司,采取“村企合一”方式,大力发展青柚、金橘、猴头菇等产业。
“我们还将依托寨头AAA级旅游景区品牌,突出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大力推进现代山地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格局,为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村奠定坚实基础。”姜铁军说。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大力发展牛羊,优化发展家禽,促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坚定了我们村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独山县下司镇北盛村第一书记陆开红说。
贵州日泉农牧8500头种猪场便建在北盛村。几日前,参加2021年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的代表,实地参观了该村的生猪企业。
陆开红介绍,该企业采用现代化生猪养殖方式,通过喂料、喂水、环控全自动化、智能化,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劳动强度,人均生产效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同时,还采用生态方式进行养殖,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了解,该企业在独山其他很多村也建有基地,预计年销售额达到9.92亿元,可带动5500户1.4万余人增收。“目前,北盛村种猪场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预计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陆开红说,有了产业支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
“《实施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发展遵循。”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第一书记龚正海表示,《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冷洞村一直在奋力实践。
过去,冷洞村面临着山多地少、石多土少的发展困境,全村人苦干实干加巧干,充分做足石头文章,大力发展金银花、石斛等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让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既增强了群众抗风险的能力,又增加收入。
同时,该村党支部和合作社还组织山东、安徽、广西等地的经销商到村里进行线下交易,并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多门路构建现代化销售体系。
此外,冷洞村党支部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致富的作用,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优秀党员回乡创业,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石头上种植石斛,创立“首草”石斛品牌,通过体验店和线上渠道销售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让冷洞村漫山的石头开出了“幸福花”。
龚正海表示,接下来,村里将结合村情实际,带领大家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方面下功夫。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大做强石斛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培养造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群众真真正正分享发展红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走进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青瓦古寨,绿树悠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该村第一书记胡诚表示,实施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板栗园村将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让人居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我们将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环保理念,推动村庄内外硬化、绿化、净化工程,创新开展‘环保银行’试点,建立垃圾兑换商品的激励机制,实施污水处理整治项目,垃圾收运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等。”胡诚说。
据介绍,板栗园村将通过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建管长效机制,努力培养一支“爱农村、敢担当、讲奉献”的乡村发展人才,在抓好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确保人居环境整洁有序、乡村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