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农产品流通的下一个“风口”(上)
来源: | 作者:admin

  编者按:被业内人士称为是农产品流通下一个“风口”的农产品拍卖,对产品的分等评级有着严格要求,能较为有效地实现优质优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市场需求倒逼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思路。本版近期推出专题,分上下两期关注我国农产品拍卖发展现状及前景。本期首先对云南省昆明市的花卉拍卖进行介绍和分析。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花卉拍卖在我国农产品拍卖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性的做法。

  “云花”拍卖:拍出个“亚洲花都”

  春城无处不飞花,从花田到花街,从花市到花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行业已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并赋予昆明这座城市“春之城,花之都”的美誉。

  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使云南成为与非洲的肯尼亚,南美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并列的全球三个最佳花卉种植区域。云南花卉香飘四海,山茶、杜鹃、兰花、百合、报春、龙胆、绿绒蒿、木兰等名花争奇斗艳。

  “降价式拍卖”:每天拍出200多万支鲜花

  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花卉市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斗南镇,这里包括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和散户售卖市场,是全国鲜花市场的“心脏”,也是全球第二大花卉拍卖市场。

  在这里,花农和花商将五彩缤纷的各色鲜花发往国内外各地,国内外4500多家企业常驻在此,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目前拥有种植(供应商)会员2.5万户,两个交易大厅、900个交易席位,每天可完成800~1000万枝花卉交易。2016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和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拍卖鲜切花12亿枝,交易总额近10亿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现在,云南全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周边省份及国家的花卉进入市场交易,日上市鲜切花100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每天都有500~800吨鲜花通过航空、铁路、公路销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12月24日,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首拍成功,该中心拥有交易坐席306个,拍卖大钟3口。每天下午,鲜花开始陆续进入交易市场,晚上七点开始拍卖,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采用了先进的国际化交易方式——荷兰花卉“降价式拍卖”。每天拍卖200多万枝鲜花,交易过程持续3~4个小时。

  斗南鲜花的成交价格对全国鲜花的批发价格影响很大,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吨的花卉从这里走向全国70个城市以及46个国家和地区,价值几十万乃至百万的鲜切花,几秒钟就能完成交易。在云南斗南花卉市场,每天都上演着这种快速交易。2016年,斗南花卉鲜切花交易量突破70亿枝,交易额接近60亿元,平均日交易量1918万枝,平均日交易额1644万元。

  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紧紧围绕农业部建设国家级斗南花卉市场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改造、高质量运营管理,目标是成为带动全国、影响世界的花卉集散交易中心、花卉价格形成中心、花卉信息发布中心、花卉科技研发中心、花卉种植示范中心、花卉会展旅游中心。

  鲜花拍卖推动“云花”产业转型升级

  斗南花卉市场花卉拍卖的兴起和发展,拓展了终端消费市场,培育了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对调整云南省花卉供给侧结构、稳定花卉市场行情、推动“云花”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云花”产量所占市场份额巨大,然而由于受科研水平及技术手段限制,过去“云花”品种大多从国外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缺失,严重削弱了“云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花卉拍卖中心的兴起,促使云南花卉界人士奋起直追。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采用杂交、辐射以及分子育种等多种手段,成功选育出具有知识产权,且适合市场需求、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良性状的菊花新品种50多个。

  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的不断涌现,为云南花卉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止2016年底,云南省累计育成花卉新品种560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培育、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创新技术和专利100余项,制定各类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70项。而随着电脑自动化管控、水肥一体化循环利用生态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出口数量、货值增幅显著。

  从田间地头到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云南已经拥有完整鲜切花产业链。云南省农业厅花卉产业处的信息显示,云南90%的花卉产品销至省外并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鲜切花种总面积为18.6万亩,产量达到86.9亿枝,产量连续23年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

  “云花”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受益于持续走高的花卉市场行情,云南花农收入较快增长,产业效益日益凸显。2016年云南省花农人均收入1.8万元,花卉亩均产值达3.7万元,最高亩产值达120万元以上。

  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而且还带动了加工、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昆明市晋宁区花农杨涛在昆明市西山区观音山租地15亩,种植“雪山”、“蜜桃雪山”和“粉佳人”三个切花月季品种。“种植切花月季只要品种对路、质量好,每年每亩收入都在2万多元。”杨涛说。

  目前,云南共有花农有21.6万户,80余万人,花农总收入115亿元,全省花卉亩均产值3.7万元,是粮食的51.4倍,蔬菜的14.3倍。2016年,全省花卉种植业产值315.4亿元。目前全省从事鲜花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就有2000多家,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花卉产业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方面发挥了产业优势,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告诉记者,云南花卉成为一个政府欢迎、企业获利、农民受益的美丽事业,是因为云南是亚洲鲜切花市场中心,是中国最大的花卉基地,2016年达100.6亿枝,能够为全世界每人送上1.4枝鲜切花,斗南花卉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全国10枝鲜花有7枝来自斗南。“云花”2016年出口700亿枝,昆明斗南已是仅次于荷兰的世界第二大花卉市场,“云花经济”已成为云南重要的新兴产业。

加强拍卖交易的政策和标准支持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

  近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2016年行业报告和年度十大事件。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产品拍卖快速发展,年成交额34.93亿元,实现五年翻番。实际上,早在报告发布之前,“菜篮子”、“米袋子”拍卖已经陆续进入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视野。就在过去的2016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再次刷新记录,年成交鲜花9.6亿枝,同比增长13.3%,涉及花农5004户,涉及花田30024亩,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民创业、增收,也成为云南花卉产业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在农产品流通中引入拍卖交易方式,这是许多国家促进农业发展和流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之一。以荷兰为例,80%以上的水果、蔬菜和95%的花卉通过拍卖行分销;在斯里兰卡,97%的出口茶叶通过拍卖方式进行交易。实践表明,拍卖具有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发现公平价格等优势,在降低生产经营者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批发企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是世界公认的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

  反观中国,拍卖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的作用还微乎其微。截至目前,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95%以上的蔬菜批发都是采取传统的“集贸市场”式的对手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存在交易信息不公开、价格发现不充分、市场运行效率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诸多问题,不仅造成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等问题,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十万茶厂,不如一个立顿品牌”,改变这一尴尬局面,迫切需要在农产品流通中强力引入拍卖机制。

  从对手交易到拍卖交易,改变的不仅是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交易习惯,同时,也给宏观政策、法律环境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法律、标准支持,以及网络技术的引入,是发展中国农产品拍卖的三大关键点。

  首先,法律政策支持是农产品拍卖发展的基石。日本早在1921年就制定《中央市场法》,印度、斯里兰卡两国政府也为茶叶拍卖制定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这些措施确立了拍卖在当地批发流通环节中的法律地位,逐步培育形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拍卖制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当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市场的法律基石。不仅如此,一些国家还把农产品拍卖市场的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给予必要的补助。在国内,正是有云南省政府十年的持续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探索尝试,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才有机会成为前国内农产品拍卖不可多得并初见成效的样板。

  第二,标准的制定是农产品拍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农产品交易的三大核心问题:食品安全管控、流通效率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无一不和标准关系密切。而完备的农产品标准,需要包括良好的管理系统、质量标准、包装标准、流通效率标准,以及拍卖模式标准等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形成《鲜切花拍卖产品质量等级通则》等一系列的行业标准,但这还远远不够。以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周转箱为例,推行标准化的流通周转箱,能把当前农产品流通中的包装成本从15%~20%压缩到5%,同时带来产品质量分级、绿色环保等效果。这些好处,都离不开标准制定的顶层设计和先行。

  第三,“拍卖+互联网”是催生农产品流通新风口的途径。在“拍卖+互联网”发展模式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拍卖机制快速切入流通市场问题,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拍卖业务的发展。2016年,一些农产品拍卖企业开始依托互联网打造大数据深度挖掘、供应链和质量控制链、远程交易等全国大流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这为中国农产品拍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