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一年多添了“三大件”
图为王国利很珍惜手中的这份工作,在车间内工作起来也很认真。
本报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文/图
1月10日上午,河南省滑县的上空薄雾已经褪去,初升起的阳光斜射到王国利家中,他吃过早饭后骑着新买的电动车到村头的企业里上班了。“从去年5月到厂里干包装活已经半年多了,一个月3600多块钱,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已经脱贫啦!”原是滑县上官镇郭固营村的贫困户王国利兴奋地说着。
两年前,王国利还处于衣食拮据的生活状态中。2012年,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我生病后,妻子不但不能干活还要照顾我,两个孩子上学需要花钱,那两年日子过得真是困难。”说起那段时光,年近四旬的王国利至今心中还感到难受。
幸运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王国利的身体慢慢恢复正常了。“虽说2014年病就好了,但家里却欠了几万块钱的账,妻子一个人支撑一个家,内心之中感觉对妻子满是亏欠,就寻思着能找个工作。”王国利说。这时机遇降临在王国利身边,当年滑县就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喊出了不让贫困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2014年底王国利家被建档立卡定为贫困户,郭固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善良和滑县卫计委驻郭固营村第一书记江俊奇定向对他帮扶。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王善良和江俊奇开始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大力发展蔬菜温室大棚项目,并积极建设工业园区,引进企业入驻,增加就业岗位。“如今全村有210栋温室大棚,贫困户有32栋,那些没有大棚的贫困户可以到其他棚内打钟点工,每小时有10元的收入,同时园区内的企业对贫困户也特别照顾,尽力安排贫困户到合适的岗位,还比其他工人每月高200元,以保障贫困户的正常收入。”王善良介绍,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65户、209人,其中2014年脱贫9户、41人,2015年脱贫33户、113人,2016年脱贫21户、51人,还有两户4人有返贫的可能而未脱贫,总之村里已经完成整县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的相关指标任务。
王国利家在2015年4月受村里帮扶种了两个蔬菜温室大棚,当年他家的蔬菜获得了大丰收。“一个大棚挣了两三万元钱,当年年底就跨出了贫困队伍,脱贫了。”王国利激动地说,去年被村里推荐到工厂打工,现在家里欠的账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几万元的存款,日子真正越过越红火。王国利所在的陕西唐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滑县分公司就是郭固营村引进来的,目前该公司已经安排了80多人就业,辐射带动了郭固营村、谢寨村等周边村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在陕西唐语景观工程滑县分公司包装车间内,王国利正在抓紧给砖雕产品装箱。“生病前干过建筑,来工厂后就被安排到包装组了,每天干8个小时,工作不累,还可以多劳多得。”王国利干起工作来很认真,他有时下班后还会到自家的蔬菜大棚内帮妻子打理蔬菜。
在郭固营村,记者看到了村里扶持发展特色增收项目、企业带动提供就业岗位、建设光伏发电站扶贫、健康扶贫等不同的帮扶模式;同时村里还进行了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墙(地)面、改照明灯,增添或更新简单家具的“六改一增”行动。如今,郭固营村文化广场建成了,道路硬化了,环境改善了,村庄显得干净整洁了。
“现在政府对我们关照得很,隔段时间就到家中问问生活情况,有啥困难都及时给帮助解决了。”王国利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为了上班方便去年新买了一辆电动车,家里装上了冬暖夏凉的空调,原来的电视太旧换了一台新的,真没想到脱贫才一年家里就添了‘三大件’。”
“当时我生病时孩子上学都是靠村里的教育基金会补助,现在生活好点了,今年过年准备为教育基金会捐200块钱,如果能力强了,会捐更多。”王国利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也不想让妻子在地里辛苦了。“工厂发展壮大了,到时让妻子也来厂里上班,那样我们一年至少也能挣个六七万块钱,比干啥都省心。”王国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行走在郭固营村,道路干净整洁,村文化广场上村民欢声笑语。村民说,在加快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村里的变化异常的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了,“六改一增”环境改善了,“乡风和谐”生活幸福了。王国利是见证者也是亲身感受者,本在绝望的时候因为党和政府的帮扶和他自身的努力,日子真正过的红火了起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有许许多多个像王国利一样因病致贫的家庭,我们的党和政府不断深入群众,想法子、出主意,引项目进村,发展优势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能就业,顾起家来还能挣钱,在扶贫开发的路上,不漏一户、不拉一人,不断给贫困户带来惊喜。而经过帮扶后的贫困户大多顺利脱贫,这些原来的贫困户还主动去帮扶其他困难家庭,并在村里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村风。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