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石阡县坪山乡尧上黄水粑助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来源: | 作者:记者 黄庆松 罗禹

  【中国农民网贵州讯】(记者 黄庆松  罗禹)近年来,随着石阡县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及传统特色美食的开发扶持力度,推动了当地传统特色美食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黄水粑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订单式生产,产品线上线下销往省内外市场,使当地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助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图片1

  行至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记者在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广场上,看到一处巨大的“神鹰”雕像。附近群众说,“神鹰”是仡佬族人的精神“图腾”。

  在尧上民族文化村, 黄水粑作为石阡县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是以糯米、黄豆、红糖等为原料,以粽叶、稻草等为辅料,经过甑糯米、磨豆浆、木甑蒸熟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这背后也蕴含着它独特的技艺和寓意。

图片2

  记者一行来到村民邓宗香家,只见老人正在厨柜上进行揉面并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然后逐个搓成蚕茧状的条装入簸箕待用。随后,取箭竹叶把黄水粑剂子逐一包成枕头状,每个都用稻草捆好。

图片3

  “自从村里被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一家人以制作传统工艺黄水粑为职业,黄水粑也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对销售季节的把控他们早已了如指掌,这段时间正忙个不停,为下单的顾客备好货物。”做黄水粑已有10多年的当地村民邓宗香介绍说。

图片4

  据了解,佛顶山村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理念,立足“小黄粑·大产业”发展定位,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建融入产业中”战略,发挥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群众以资金、资产进行入股,享受到黄水粑产业发展红利,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致力于推动当地传统特色美食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挖掘农业特色,深度拓展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区域优势特色产品,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传统手工业为辅的发展模式。截止目前,尧上24家仡佬黄水粑传统工艺作坊已与村集体形成了抱团发展的模式,实现了七个统一。

图片5

  “黄水粑作为坪山乡传统特色美食,是坪山乡乃至全县一张闪亮名片。下一步,该村将立足资源特色,突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黄水粑、茶叶、中药材等富民兴村产业,加强利益联结,实行“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通过群众会、股民会、政协院坝协商会进行集体协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精神,推动黄水粑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坪山乡党委书记田地说。

  由于黄水粑美食备受消费者喜爱,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除了当地农户家庭式小作坊加工补货外,村里黄水粑加工厂也是开足马力生产,为节日订单备货,竭尽全力满足市场需要。

图片6

  此外,在黄水粑年产值800万的基础上,佛顶山村自行培育了“黔乡姊妹”抖音媒体号,该号从开设起初到现在已销售尧上黄水粑1000余单,预计全年突破销售量5万单以上。该品牌通过不断的宣传与推广,已得到越来越多热爱乡村生活、关注乡村生活,甚至也越来越多的粉丝到当地旅游和体验乡村生活,不仅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自发生产的黄水粑、茶叶和野生香菇等土特产品的销售量,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也为进一步盘活当地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探索。

图片7

  “平时大家都忙,都在外面打工或者是上学,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卖1500余个,由于受疫情影响,现在每天能卖500多个,村民们可以聚在一起包粑粑,一起聊天,这样的日子也是蛮好的。”坪山乡尧上民族文化村村民谭光会高兴地告诉记者。

  如今,佛顶山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日生产黄水粑1万个,扣除生产成本年均销售纯利润110万元。黄水粑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订单式生产,产品线上线下销往省内外市场,助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