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青海频道!
西宁:智慧警务打造“邻里守望”新格局
来源: | 作者: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很多小事能在家门口“就近办、一次办”或者“网上办”;小区织起了一张“天罗地网”,实现了人进留影、车进留牌、机进留痕、秒级响应;打开“西宁公安”公众号,每月的“治安行政地图”用鲜活的数据说话,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研判,党委决策有了“活地图”,群众安全有了“体温计”……在这背后,是智慧警务这个“智能大脑”在助力。

  近年来,西宁市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开放的城市吸引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居民小区逐步成长壮大,社区治理任务日益艰巨。但青海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依靠科技实施社会治理的水平较低。针对这一实际,西宁公安机关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全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科学把握基层社会治理规律,精准聚焦社会治安关键环节,创新推进“科技+社区警务”工作,依托科技手段服务群众、调处纠纷、防范风险、过滤隐患,将“枫桥经验”和高原治理特色高度融合,有效实现了“矛盾不出村,隐患不入门”,曾经一批棘手的“老大难”小区逐步变身为引领全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社区”,有力提升了公安工作效能。

  建设智慧安防小区

  以单元防控筑牢平安基石

  “冀警官,21号楼2单元402室最近用水用电量都不太正常,已经连续两天没动静了。”接到这条预警消息后,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分局派驻杨家寨社区民警冀军谋立即前往该户查看。原来是独居老人李大妈已经因痛风两天卧床不起,滴水未进。冀军谋赶紧联系李大妈的家人前来照顾,才避免了严重后果。

  家住杨家寨小区3号楼的居民丁大爷说:“以前,我们小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员多、入室盗窃、高空抛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自从成为了智慧安防小区之后,我们独居老人的安全有了保障,整个小区面貌一新,我们住在这里感觉很安全很放心。前两天,对门的小孙女走丢了,冀警官用安防系统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随着‘神经元’和‘社区大脑’的不断升级,社区中的不少管理难题有了更高效解决办法。”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公安分局副局长丁涛说道。

  2018年以来,西宁公安机关积极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开始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之路。两年来,西宁市公安局牢牢把握警务大数据时代机遇,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作为全市公安机关重点工作狠抓实抓,实行一个小区一套方案,一个季度一次督导,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项目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5个智慧安防小区。这些智慧安防小区前有人脸抓拍、高清监控等设备站岗,后有强大的智慧安防小区平台支撑,小区内用水、用电、车辆、门禁一卡通、外来人员进入等数据实时进行汇聚碰撞、关联分析、预警预测。同时,研发的“西宁智慧安防小区移动警务APP”,社区异常预警信息可及时推送至社区民警的移动警务终端中,方便社区民警第一时间掌握小区的各类动向,及时开展处置工作,促进了实有人口管理,形成了社区警务数据业务闭环。在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民警增效减负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整体管控水平。

  一键通办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9月12日中午1时15分,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断了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分局胜利路派出所民警王刚短暂的休息,电话那头家住商业巷北社区的孙女士急切地说:“你好,我女儿下午三点的飞机,她去北京上学。但才发现女儿入学资料里面的有些证明需要派出所开具,今天又是周六,我都快急死了,请帮帮忙。”王刚一边安抚着孙女士激动的情绪,一边赶紧穿衣服往外走。回到所里的他迅速召集值班民警开始查信息、调资源,几人忙得不亦乐乎。 1 时35分许,孙女士拿到了派出所开具的证明。她激动地向王警官连声道谢。王刚在回忆此事时说;“那天要是再慢一点,小姑娘或许就要改签飞机喽。”

  “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这也是西宁公安机关推进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的初衷。近年来,西宁市公安局通过实施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每月对每个社区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绿、蓝、黄、红、黑”五色评估分级并向群众汇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回应群众最新需求,倒逼改进公安工作。“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便是西宁公安积极回应群众需求的一项创新举措。今年以来,西宁市公安局大力推行“社区民警进社区班子”工作,争取让社区民警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全面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决策和党建工作,最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能,方便群众办事。目前全市第一批48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已全部上岗履职,王刚就其中的一员。他们真正回归社区,联动各方力量投入群防群治,服务人民群众。今年,社区居民办理居住证、高考政审、参军入伍政审等都已经在社区试点直接办理。

  “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上岗了,如何挖掘最大效能,成为西宁公安思考的另一个课题。他们瞄准“三维码”新兴科技,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推出“三维码”智慧警务平台,并自主开发社区“楼宇经济”和“民警热线”便民服务手机小程序,实现了基础信息一站采集、情报线索一拍即传、办事指南一点推送、服务群众一网通办。每个“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的办公室门口都挂着这样一张牌子,上面有副书记的照片,还有十余个三维码,群众通过扫描“三维码”,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民警,并对服务进行监督打分,还可以查询各类办事指南,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办理民警。便民举措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一时间成了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新网红”。“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 +“三维码”一键通办的新模式,真正打通了服务辖区群众的“最后一米”,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

  300余个微信群

  让30万社区居民受益

  “我的居住证办下来了吗?”“居住证后天就能办下来,你当天下午过来取。”“我家楼上漏水了,墙面有裂缝怎么办?”“我就是你的楼上邻居,我马上检查,实在抱歉。”在城中区南川东路派出所“邻里牵手”微信群里,每天像这样的问题会不时刷新。这样的微信群,仅在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公安分局就有338个,入群98235户,覆盖群众近30万人。通过上网,西宁公安开辟了集服务、管理、防范、综合为一体的网上“第二管区”。

  如今走进西宁市各个小区,“邻里牵手”微信群已使“警务区”变成了“朋友圈”,每一个“邻里牵手”社区群都变成了一个个“网上警务室”,白天民警下管区,晚上民警在“网上管区”,群众需要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对治安的感受如何、出了哪些治安状况、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民警都可以随时掌握、随时解决。

  群众是治安防范的可靠基础。近年来,西宁市公安局坚持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立足“枫桥”蓝本,依托科技手段,试点推进“邻里守望”工程,通过建立“邻里牵手”微信群,进一步理顺群众工作脉络、抓住群众工作重点、畅通群众工作渠道,活化治安“神经元”,疏通互助“微血管”,聚集治理“微力量”,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治理问题自我防范、自我消化。在“邻里牵手”微信群内推行群成员实名制,入群工作人员要亮身份并公布电话号码,推出“指尖办事”“全时在线”“预约领导”等创新举措,主动为民服务解难题。据了解,目前通过“邻里牵手”微信群办理服务群众事项已达8883件,化解矛盾纠纷472起。“邻里牵手”微信群作为基层综合工作“落脚点”、社情民意“情报点”、解决治安问题“执勤点”、为民办事“服务点”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由智慧警务打造的“邻里守望”新格局正在形成。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