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青海频道!
民和迎“寒”抢时 30万亩农田铺膜忙
来源: | 作者:农业农村部

  初冬时节的午后,站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后坪村的山梁上,吹在脸上的风掺杂着丝丝寒意,沟壑纵横的山地里,新铺的地膜在初冬的斜阳下泛着银光,勤劳的农民正在田间忙着铺地膜。

  2008年,一场农业耕种技术的变革在该县海拔2100米以上的浅山旱地发生。当年,该县6个典型浅山旱地试种的1300亩全膜玉米喜获丰收,亩产量从昔日的175公斤(小麦)陡增至650公斤以上。曾被当地老百姓惊奇地称为干旱山地的“神奇庄稼”。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凸显出的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杂草等技术效应很快得到了民和山区农民的认可,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县全膜种植面积从推广伊始的1300亩陡增至35万亩。

  一张不起眼的地膜,让民和的干旱山区农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粮食产量一路攀升,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万吨,跃居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县,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

  根据民和县农业部门测产,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7.85万吨,其中全膜玉米在遭受持续干旱影响下总产量达14.55万吨,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8.44%。基于这样的保墒增产优势,每年秋收后的农闲季节,却成为百姓们的农忙季节。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县秋覆膜时间延缓了一个多月。但这似乎并未影响民和农民种植全膜玉米的信心和干劲。

  11月上旬,节气上虽已立冬,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民和县迅速调拨供应农膜,各乡镇坚持疫情防控和秋季覆膜两手抓,农业部门32名技术人员分赴乡镇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民和农民撸起袖子迎寒而“战”,在民和的田间地头再度掀起一股覆膜热潮。

  11月14日中午时分,记者在转导乡后坪村看到,一块7亩多的耕地已经铺上了三分之一的地膜,地的主人马成彪正带着家人利用晴好天气抓紧铺膜。

  在古鄯镇七里村,种植大户李福存驾驶农机铺膜正酣。记者看到,李福存的铺膜机上多了一个圆筒状的部件。李福存告诉记者,这是他从网上学来的,叫压土器,有了这个压土器,施肥、喷药、铺膜、覆土一气呵成,减少了压膜覆土所需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李福存也是全膜玉米的受益者。据李福存介绍,去年他承包了320亩耕地进行耕种经营,其中240亩全膜玉米亩均收入1000元,今年将力争在地面全部封冻前完成铺膜300多亩,来年再盼个好产量。

  近几日,隆治乡桥头村的光林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也是机声隆隆,铺膜正酣。据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介绍,今年合作社依托种植的400多亩全膜玉米加工青贮1600吨,目前以每吨600元的价格出售150吨,如果按当前价格全部出售后将有90多万元的收入,明年她将继续经营好1500多亩流转土地,其中种植覆膜玉米500亩。

  记者了解到,省财政投2700万元资金支持民和县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总面积30万亩,其中建立2个万亩示范片、10个千亩示范片。

  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告诉记者,为确保高质高效完成30万亩铺膜任务,县农科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农膜供应,农技人员实行包任务面积、包区域规划、包技术培训、包农资供应、包田间管理、包推广种植效果的“六包”责任制,全力保障覆膜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截至11月14日,全县已供应地膜20.2万捆,完成覆膜面积9.95万亩,占覆膜任务的33.18%。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