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稻田里的“36号”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中国农民网4月9日讯(通讯员 薛梦倩 南梦娜)“去年我家1.8亩的土地就收获了800多公斤的水稻,比前年整整翻了一番,多亏用了中科院免费提供的新稻种和教授的新种植模式”,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恰尔巴格村村民阿塔乌拉·图拉麦麦提兴奋地说道。

    阿塔乌拉所说的新稻种和新种植模式是指,2017年中科院新疆分院“访惠聚”工作队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在深度贫困的恰尔巴格村打造的“新稻36号”、“新稻11号”试验田,以及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的种植模式。“刚开始村民们很不愿意接受新的种植模式,觉得20厘米插一株秧苗太稀疏,总想插得密集一点。我们没有办法,只好从农科院请来专家免费给村民进行技术讲解和培训,为了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我们挨家挨户与他们签订合同,并向他们保证收成不会少于往年,如果少了,由我们出资补偿,村民们这才愿意尝试新模式种植”,中科院驻村干部王国平说。

    2017年恰尔巴格村共种植“新稻36号”200亩,在新稻种+新型种植模式之下,水稻亩产量从原先的300多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村民阿塔乌拉说:“新稻米不仅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也很好,一斤可以卖到5块钱呢,今年我们村准备全部种植新稻米!”

    据了解,自2015年开始,中科院新疆分院在墨玉县实施项目共35项:水稻提质增效、药材种植、盐碱地治理、雪莲人工繁育、石榴产业化生产、玫瑰花种植……共投资2174.8497万元,旨在帮助深度贫困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产增收,早日脱贫。“看到恰尔巴格村试验田的成果,今年,中科院打算拿出7吨的稻种,在墩阿日系村种植350亩的‘新稻36号’,只要严格按照中科院的指导种植,我们的产量还会大大提升”,村第一书记高长春说。




 

责任编辑:张浩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