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以“山西故事”滋养山西文化
来源: | 作者: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包拯,是妇孺皆知的清官、好官。戏曲里,这黑头铁面一出场,浩然正气神鬼皆惊,《明公断》《赤桑镇》《探阴山》《打龙袍》等等,惩贪腐、平民冤,不畏权势不避亲疏,成为了清正廉明的代言人。
    历史上只有一个包拯,而这种正能量却是老百姓始终期盼的,也一直在上演。今年,随着央视大剧《于成龙》的热播,一代廉吏于成龙秉承正义除匪患,爱民如子解民难,敢于担当不畏险,两袖清风自坦然,一曲曲慷慨壮歌走进了千家万户,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剧中主角由吕梁籍演员成泰燊担任,这种“同饮一江水,新人演故人”无论从情感认同和人物理解上都产生了不一样的共鸣。
    其实,在2007年,吕梁市晋剧院就已打造了晋剧版的《廉吏于成龙》。该剧是以一元版权转让费移植上海京剧院而来,并且在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京剧、晋剧同台联袂上演,这股廉政“风搅雪”得到领导和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同时也让吕梁市晋剧院着实火了一把。
    有人说,戏曲要讲究字正腔圆,要“去口音化”。吕梁市晋剧院曹福富的表演口音稍浓,外省人听是山西腔,山西人听是吕梁音,这种层层渐进式的血缘追溯和文化聚焦,为人物塑造增添了一份故乡情怀,令每一名观众倍感亲切、为之动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戏曲重在保持地区特色。方言和音腔代表的是乡音乡情,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果为了提升艺术层次一味模仿歌舞、影视,丢掉了传统继承这个根本,就会造成区域文化的大面积“水土流失”,文化生态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滑坡和断层。因此,挖掘本土文化素材,培植本土演艺人才,不仅仅是弘扬和发展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更是通过文化自信引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必需。
    晋剧《廉吏于成龙》上演后,蒲剧、北路梆子也纷纷移植改编,进政府、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一时间“于成龙”的故事闻名遐迩。可以说,于成龙已经活跃在戏曲舞台,以不同的音腔传遍三晋大地的南北西东。当前,省晋剧院和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两个顶级院团也纷纷排出各自的“于剧”,分别由花脸和老生担纲,故事切入不同,各有千秋。前些天,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布衣于成龙》在新疆进行了巡演,不仅为西北观众送去了一场三晋文化盛宴,更让他们领略了山西人的风骨和精神,所到之处掌声雷动、赞誉连连。
    “于成龙效应”,是用三晋艺术讲出了“山西故事”,用“山西故事”滋养了三晋文化,代表了我省文化发展的新指向和新高度。这种文和艺的同频共振,让我们的骄傲更骄傲,起到了文艺工作独有的“寓教于乐一加一等于三”的作用。
    黄河滚滚越千年。从古至今,三晋大地从来不缺人才,不缺故事,不缺精神。我们独特的廉政文化、忠义文化、诚信文化等等,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富矿”,这座“矿山”有着比煤炭更为丰富的蕴藏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大力推崇新型大众时尚产业的同时,应该更加珍视这块土地千百年来蕴积而成的酸得倒牙、土得掉渣的“晋文化”,使每一名文化工作者都深切感受到使命崇高和职业自豪,带着感情下到田间地头去寻找散落民间的传奇人物和历史记忆,深入各个行业挖掘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用山西的文人雕刻山西的人物,用山西的演员演绎山西的精彩,让山西的故事在全国广为传播,奏响时代的强音,使其成为展示山西新成就、激发社会新动能的品牌代言。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