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营山县建设“耕读原乡”田园综合体纪实

  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营山县,产业布局形成了在城郊连片发展绿色果蔬、优质粮油,在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花椒,在山区积极推广营山黑山羊、跑山鸡、中药材等经济产业的格局。

  据《营山县志》等记载,营山历史上共出过57位进士,因此,营山县耕读文化氛围浓厚。

  但营山县又是四川“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之一,截至去年底,全县还有未退出贫困村83个,未脱贫人口7784户25212人,贫困发生率3.2%。

  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要如期完成任务,必须有超常的大手笔举措。2017年3月以来,营山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10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如今这一规划扩展到30村连片。

  30村连片打造的,已不仅仅是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了,而是以“耕读原乡”为核心内涵的一个田园综合体景区,一个是为了快速改变农村整体面貌的农村产业巨型航母应运而生。

  土地整村流转连片发展大产业

  在“耕读原乡”景区内,所有村的土地均实现整村全流转。村上先是成立各自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全村土地集中起来,然后统一引进业主,再将土地流转给业主。

  由县城首先进入朗池镇兴云村。该村引进四川晋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营山蜀农农业有限公司,对全村3621亩土地进行了全流转,除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打造用地外,其他土地共种植了2225亩红心王柚,62亩中药材,水域面积利用230余亩。

  公司与村上约定,土地流转金按整理前登记在册的面积兑现给村民,其中田每年每亩400斤黄谷,地每年每亩300斤黄谷,堰塘每年每亩200斤黄谷,荒坡则每年每亩100斤黄谷。

  这种以黄谷兑现土地流转金的方式在景区内很普遍,丰产乡龙坝村于2017年4月引进四川新绿色药业集团,成立了营山天星粤康药业有限公司,采取的是同样的流转支付方式。

  土地整村流转发展起来的大产业,给当地农民就近务工创造了条件,龙坝村从2017年5月起到年底,共有1890人次在药业基地务工,劳务收入共计132300余元,全乡则超过100万元;而兴云村村民在本村挣的各方面劳务收入更高,一个村就达到了90余万元。

  坚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不断加大大扶贫,是营山县的重要决策。今年以来,全县新增脱贫奔康产业园57个,在全县52个乡镇123个贫困村组建脱贫奔康花椒专业合作社,新建花椒产业园2.1万亩,新增家禽家畜30万只(头),建设贫困户花椒庭园1.8万个,新发展黑山羊两万余只,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真正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建立多方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营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成片整治”的思路,实现了资金集中投入、土地规模整治。政府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建”的方式,调动了企业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同时,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确保了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投入。

  通过统一规划并成片整治出来的土地,为建立多方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搭建了平台。首先,通过整治几乎每个村都产生了数量不少的土地增量,这为集体经济收入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源泉。兴云村土地整理后增加了600多亩,每年土地流转费就有10余万元进入集体账户。

  各部门项目资金通过整合进入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中,分别为当地村民及村集体创造了量化股份分红的条件。龙坝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营山天星粤康药业有限公司约定,仅国家项目投入量化到集体的分红,第一年每亩50元,然后逐年递增,到第四年达到每亩100元,并承诺第四年后每年不低于每亩100元。这笔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就有一二十万元。

  营山县给每个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130万元,大多数村都将这笔钱投入到本村产业基地中,村集体和贫困户均有一份稳定的分红收入。在龙坝村,85户贫困户每户借出1万元投入到中药材基地,每年每户固定分红1000元;村集体将其中17万元投入到本村水产园,每年固定分红5%,即每年可分得8500元。而兴云村用130万元投入到红心王柚基地,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的比例都是6%,其中村集体每年可分得6万多元。

  另外,用活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也是增加贫困户收入的一个渠道;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及贫困户还可以分得一份收益;产业成熟的一些村,正在探索反租倒包的模式。

  挖掘乡土文化做活乡村旅游

  进入兴云村,共有春、夏、秋、冬四个入口,景区内以日、月、风、云为核心景点,并配以天、地、人及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民宿院落,使人身临其中便能感受到浓浓的农耕文化。

  “耕读原乡”文化在丰产乡境内更是结合得十分紧密。远近闻名的知青文化、进士文化,让龙坝村跻身于四川省旅游文化扶贫重点村行列。“我们正在打造知青文化小镇,并恢复修缮体现进士文化的文家大院,计划投资两亿元,已上升为市级重点工程。”丰产乡党委书记陈华国说。

  之所以要打造知青文化小镇,是因为当年龙坝村聚集了来自重庆等地大量知青,至今仍完整保留了当年知青生活起居的房屋陈设,如今已建成了一个知青文化展览馆,里面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青春的活力,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陈华国说,接下来要建设的是知青文化广场和知青文化特色一条街,还有知青体验农场,农场主要吸引游客体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劳动、传统耕种的生产方式。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以文化为魂做活乡村旅游,是“耕读原乡”景区内每个村都在努力的方向。据悉,各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属的旅游文化公司也都在筹备建设之中。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