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田畴地生金“黔中砥柱”产业兴
来源: | 作者:铜仁日报
  
       傩乡大地,乌江两岸,金秋九月,气候已是天高云淡,金黄的稻谷一片连着一片,辣椒在万绿丛中现出数点“中国红”,片片新茶仍在山头飘香,农民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走进德江,满眼是生机勃勃的景象,“黔中砥柱”处的脐橙,红色枫溪里的核桃,高山绿林中的天麻,万亩草场上的牛羊,处处呈现出绿色发展风景。
  自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德江县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产业革命,唱响绿色发展,决战脱贫攻坚,铸就了德江的绿色幸福。
  据统计数据显示,德江县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整县摘帽工作,聚焦产业扶贫,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产业革命,加大调整种植经济作物力度。今年上半年,德江县全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67万亩。其中,茶叶2万亩、蔬菜8.5万亩、水果0.7万亩、中药材3.5万亩、食用菌0.2万亩、油茶1.5万亩、饲草1万亩、竹及其他2.27万亩,计划调整种植经济作物20.45万亩。春季攻势已调整种植经济作物14.79万亩,完成任务的75.19%。其中,茶叶1.74万亩、中药材(含花椒)2.8万亩、蔬菜6.5万亩、食用菌0.18万亩、精品水果0.7万亩、饲草1万亩、竹及其他1.77万亩。
  调减玉米取得突破性成效。今年上半年,德江县调减玉米1.53万亩,春季攻势调减玉米1.5万亩,且全部种植经济作物替代,其中替代栽植经济作物茶叶0.38万亩、花椒0.2万亩、精品水果0.1万亩,种植蔬菜0.47万亩、中药材0.13万亩、甜玉米及饲草
  0.1万亩、豆类0.15万亩。
  去年,德江县社会生产总值超过122亿元,较2014年84.57亿元增长了37.4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88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0.88万元,分别较2013年底增长了2.4万元、0.48万元,增幅均在10%以上。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3.41万户12.83万人下降到0.72万户2.69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9万户10.14万人。
  主导产业异军突起
 
  历史的跨越发展总离不开勤劳人民的探索。2014年10月,德江第一个花椒基地由春晖使者冯万芬在稳坪镇金庄村创建,1300多亩试验基地在2017年初见成效,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九叶青花椒的发展既是德江绿色攻坚的新路,更是全县脱贫攻坚的出路。
  2017年底,花椒产业被敲定成为德江两个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在适宜海拔区域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合力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花椒面积16.13万亩。
  今年,已有3万亩进入投产期,挂果丰收,产值近4亿元。来自稳坪镇金庄村花椒示范基地的数据显示,花椒亩收入突破了8000元,在家的90%以上贫困群众因花椒产业的发展而脱贫。
  共和镇塘坝村贫困户胡茂翠,今年在村花椒基地里的务工收入达1.2万元。在德江发展花椒产业的11个乡镇中,像胡茂翠一样实现增收的在2万人以上。
  仲秋的平原、复兴、堰塘、泉口等乡镇山色葱茏,牧草翠绿,种草养畜正成为德江绿色发展的另一大主导产业。
  平原镇养牛大户袁国强一边给牛添加牧草,一边介绍:"算上这次加入合作社建养牛场,已是我创业路上的第三次转型了,'钱景'一次比一次好。"
  十年前,袁国强买了3头牛到集市卖,因牛体型瘦小,不好卖。低价卖要亏本,袁国强索性把瘦小的牛留下来,精心饲养。3个月后,瘦牛变肥了,毛色光亮,3头牛赚了2万多元,利润是过去的十倍以上。
  "育肥牛是条好路子。"尝到甜头的袁国强从此扩建牛圈,走上了种草育肥牛的转型路。如今,他的家庭牧场存栏肉牛50头左右,每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还专门请两个村民帮忙,流转土地种植100多亩牧草。
  在德江,像袁国强一样从事养牛发展的还有很多。2年来,全县以同样模式建成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300余家,牛存栏由2017年的不足7万头发展到目前的15万头,种植牧草2.5万亩,冬闲田土种草2万亩,直接带动1.2万贫困群众增收。
  特色产业稳步推进
 
  德江除了两大主导产业之外,围绕绿色发展路径商定了茶叶、天麻、脐橙、核桃、烤烟5个特色产业,探索出绿绿融合、绿绿共生发展模式。
  沙溪乡石龙村、四堡村是德江县原国营煤矿所在地,曾经是黑山黑水黑房子、灰头灰面灰色天,如今满山茶绿飘香,让人心旷神怡。
  春季时候,村里的官林贡茶发展有限公司、沙溪云雾山生态茶叶厂带动当地四个村寨的群众就业,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妪在茶山上用8年时间存下了10多万元的存款。
  德江作为昔日的贡茶产地,从2009年开始大力着手茶产业的发展,10年之中累计发展白茶、绿茶等18.89万亩,主要分布在合兴、复兴、煎茶、堰塘、平原等乡镇,带动全县2.1万群众增收致富,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
  走进镌刻着"黔中砥柱"的潮砥镇,水边、山下、房前、路坎全是茂密的脐橙数,沉甸甸的果子挂在绿叶之下成就脱贫的希望。
  潮砥党委政府自2011年以来,因地制宜发展脐橙产业,让其成为全镇2.22万人增收脱贫主导产业。
  2018年,随着新包装的脐橙在江苏省吴中区市场闪亮登场,订单纷至沓来,累计销往吴中区达25万斤。潮砥镇新华社区张金秀家种下的4亩脐橙收入达到3万多元。
  德江脐橙产业在"潮砥经验"的带动下,在长堡、共和、桶井、稳坪等乌江沿岸乡镇得到推进发展,形成2.2万亩的乌江特色经济走廊。
  德江是中国菌物学会授予的"中国天麻之乡"。2008年,该县以天德公司天麻为样品送检,天麻素含量为1.3%,被当时的专家喻为"极品"。2013年11月,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之乡"称号;2014年6月,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十强县"称号。
  近年来,德江在天麻产业发展中注重培育全产业链模式,全县专门从事天麻栽培和产地加工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基本形成了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德江天德公司是全国天麻协会副会长单位,是龙洞湾天麻基地的创建单位,已建立了德江最大的天麻野生资源保护区,在品牌创建方面通过"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省级知名品牌"三个示范区建设,产品远销香港、台湾等地。
  目前,德江还同步建有规模天麻菌种场1家,电商专营营销平台1家,全国仅有的两条全自动天麻加工生产线均在德江,滚动发展面积达40万平方米,带动全县11个乡镇1万多名群众脱贫。
  此外,德江还发展了核桃8.1万亩,现代烟草产业保持在6万亩以上,包括脐橙在内的精品水果11.3万亩,推动3万贫困群众实现绿色脱贫。
  德江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培育家庭农场230余家,各类专业合作社1324个,纷纷走实体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模式。群众已由昔日的躬耕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土地入股性收入、劳动工资性收入正让农村群众稳步增收。
  随着"德货出山"渐渐规模化,德江农产品已是名声在外,域外人士纷纷慕名而来,加入到"守住青山变金山"的行业。在合兴镇就有来自浙江、湖南、福建的能人发展茶叶、百合等农业产业,成为镇上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2017年,德江引入江苏华晨集团投资4亿元在煎茶建成2000亩花卉产业园,引入浙江苗夫集团投资4.2亿元建成了全县首个4A级武陵陶缘景区。2018年,华晨集团又斥资25亿元连片开发打造高山洋山河至泉口万亩草场山地旅游景区,有望在年底对外开放,这必将增添德江绿色发展新动能。
  生态城市承载绿色幸福
 
  大美德江,不仅坚持产业发展的绿色基调,还深入推进"六绿"攻坚行动,把绿水、绿道、绿园工程充分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让德江人充分享受绿色幸福。
  5年来,德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五园兴城、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发展战略,实施"南连、北拓、东改、西扩"。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3平方公里,聚居人口23万,一个县级市已然形成。
  教育的发展让德江人民自豪。德江积极按照建设黔东北教育中心、黔东北医疗中心、黔东北交通中心、黔东北金融中心等目标进行规划推进。目前,建成乌江学院、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两所大学,一座县城两所大学,在贵州实为罕见。另外,城区中小学共计22所,在校学生近7万人。
  当然,让德江人民最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是城市的公园建设,玉溪两岸的黄金地段用于城市园林建设,建设人民公园、幸福公园,结合青山建设大犀山生态公园、大洞沟山体公园等。在人民公园散步的一名群众说:"领导能把这么好的地段用来建设公园,完全体现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落地生根。"
  站在德江城南的虹桥上,眺望清澈的玉溪河水,倒映着两岸闪烁的霓虹灯,映衬出一幅繁荣的夜色画卷,记者也感受到作为德江人的幸福与自豪。
  尽管是秋天,站在大犀山山顶放眼望去,青山层叠满目苍翠,德江城以新的生态之势,由北向南就像一艘在碧波中破浪前进的巨轮,承载着56万德江人驶向全面小康。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