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区肖家村:破解灰鹅产业发展难题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 | 作者:安顺日报
  
灰鹅养殖基地
  灰鹅是平坝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养殖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一直以来都是平坝区清真美食餐饮文化品牌。然而,受各因素制约,一直突破不了发展瓶颈,导致全区灰鹅数量偏少。做大做强灰鹅养殖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保护平坝灰鹅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识,发展壮大平坝灰鹅,成了肖家村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践行主题教育的最好实践。
  秋时正丰收,记者来到白云镇肖家村灰鹅养殖基地。贫困户陈忠琴正在给灰鹅割草喂食,一只只健壮肥硕的灰鹅正争先恐后地奔向饲养员。陈忠琴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喂鹅。陈忠琴介绍,自己的爱人因为疾病丧失劳动力,家中贫困难支。在了解到她家的困难后,村支两委为她提供了加入合作社务工的机会,进行百合种植和灰鹅养殖。“在合作社养鹅、种百合,我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一年收入增加了8000元左右。”
  切实解决群众难题,以产业带动百姓增收,是肖家村党员干部履行的初心。刘厚书家同为因病致贫户,两口子年纪大、就业难,为收入犯愁。村支两委了解情况后,让刘厚书两口子一起到合作社务工,耐心指导他们学习养殖技术。现在,刘厚书两口子务工年收入近2万元,不再为生活发愁了。
  帮助陈忠琴、刘厚书两家通过养鹅脱贫,是肖家村在做好群众服务、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的一个缩影。
  肖家村村支书胡克贵介绍:“在灰鹅养殖的过程中,我们村党员干部上下一心,始终以发展规模、助农增收为目标,克服重重困难。从2017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投放鹅苗仅仅450只,到2018年发展到1700羽,再到今年近9000羽,我们定下的万羽目标马上就要实现。成果是喜人的,但过程很艰辛。”
  胡克贵介绍,在灰鹅养殖发展过程中,村合作社遇到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个是缺乏系统技术,另一个是基础设施差。对于遇到的困难,很多党员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合作社经营缺乏沟通、发展滞后。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后,通过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为老党员送学上门、建设专门微信平台供年轻党员学习等有力举措,让党员干部重温入党初心、牢记使命任务,工作作风得到转变。
  胡克贵说:“现在,我们村的党员都真正把村合作社的事情当成了自己家的事情,要用土地他们主动让出自家的地,需要资金,他们二话不说掏腰包。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最先站出来支持。合作社运营中出现问题,也主动反映、积极沟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村主任王官平是位老党员,村合作社运营管理由他和胡理平等3人一起具体负责。鹅苗孵化脱温期,小鹅总是喜欢扎堆导致被踩踏。为了避免踩踏造成的鹅苗损失,他们整夜守在鹅棚里,一次次一只只轻轻将鹅苗分开,整夜不能合眼。
  王官平说:“作为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好本职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缺乏系统养殖技术怎么办?起初,肖家村党员干部齐上阵,自学灰鹅养殖技术。后来,肖家村聘请平坝区当地“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养殖水平上有了提升。为了保证灰鹅品种的纯正,村干部们把自学的技术跟“土专家”传授的经验相结合,自己进行灰鹅的保种实验。今年,共进行了5次品种筛选提纯。
  但是,“土专家”们的技术多以经验为主,欠缺系统性和科学性,于是胡克贵联系到省农科院的养殖专家,准备对所有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养殖技术不只是合作社管理员的事,也不只是饲养员的事,要让所有党员干部都掌握养殖技术,我们才能把科学系统的养殖方法推广出去,真正做大做强灰鹅养殖业。”胡克贵表示。
  王官平感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资金短缺、孵化率不高、场地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但是我们信念坚定,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18年底将产业规模扩大一倍。这个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离不开我们村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坚持不懈。”
  近年来,肖家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灰鹅原生态养殖,通过售卖鹅苗,零售商品鹅帮助农户增收,扶贫效果明显。目前,肖家村养殖的近万羽平坝灰鹅中,纯正种鹅1400余只,一年售卖种鹅1000余只。
  平坝区品种改良站负责人喻强告诉记者,今年平坝区畜牧服务中心将会同相关部门,把平坝灰鹅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平坝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以生态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将平坝灰鹅产业做大做强。
  王官平介绍,下一步,肖家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强内生动力,为全区灰鹅养殖产业品牌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