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守望者
来源: | 作者: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原标题:绿色田野守望者
  图为林义钱、梁彩萍夫妇正在给水稻测量水位、记录数据。
  金秋时节,省长潭灌区金清灌溉试验重点站,稻浪滚滚,一片金黄。
  9月28日早上7时许,林义钱头戴草帽,脚穿长筒雨靴,拿着铜制水位测针,走入稻田中间。身后,梁彩萍拿着记录册,静等测量结果。
  “编号一小区水位读数256.9”“编号二小区水位读数235.5”,林义钱报数,梁彩萍即时记录。 约一小时后,测量完成。
  “从水稻插秧开始,每天的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测量稻田的水位变化。”林义钱介绍,下雨时测排水量,落干时测土壤含水量,从中计算灌溉耗水量,从而总结出灌溉需水量,“这些数据都将成为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推广的重要依据。”
  1982年3月,浙江省长潭灌区金清灌溉试验站在金清镇金星村成立。从当初的2亩试验田到如今的40余亩试验田,从省内普通试验站到重点试验站,37年来,林义钱和梁彩萍因试验站相识相爱,相伴记录,守望着这片绿色田野,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始于热爱,一心扑在农田灌溉试验上
  9月17日早上8时,记者从椒江驱车赶往路桥区金清镇。一小时后,在一片田野中,一座黄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
  “这里是省耕地土壤地力定位监测点,前面是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区,左前方那一片是省灌溉试验重点站的水稻区。”闻讯从金清镇农办赶来的林义钱,前往小楼西边的试验田向记者介绍。
  阳光下,白色的篱笆墙里,试验田内阡陌纵横,一块块功能标识牌触目可见。
  “这个用来计算灌溉用水量。”林义钱指着沟畦上的水表说,放置在水表旁的水箱则用来盛放田间取的渗漏液,“这些设施主要用来农田灌溉节水和防污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率,减少农田水排放入江河,防止二次污染。”
  1977年,高中毕业的林义钱,来到金清气象哨,跟随父亲林志尧,从事农业与气象方面的研究。
  “林老不得了,他可是受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农民气象专家!”说起林义钱的父亲,市水利局副局长王显勤语带崇敬,“1972年,林老因为准确预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杭州时的天气而名声大噪,也从此被当地人称为用土法研究气象的‘半仙’。”
  从小伴在父亲身边,林义钱也学会了用土法看天气。“植物中午不收露,定有雨或雾”“北斗星眨动,必有大台风”“秋后南风当时晴,秋后北风田水缺”……多年的耳濡目染,让提起这些气象谚语的林义钱如数家珍。
  凭着扎实的气象知识,林义钱做起了农业灌溉试验:每天测算田间土壤含水量、田间排水量,计算田间用水量,指导农户实施田间高效水系管理。
  1981年,长潭灌区金清灌溉试验站开始筹建。“当时,省水利系统普查全省水资源,其中农业用水量是重要内容。”林义钱介绍,东南沿海温黄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又因为有气象哨这个良好的先天条件,省里决定在金清镇金星村设立一个试验站,测试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用水情况,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
  1982年,试验站正式运行,林义钱成为负责人。同年,梁彩萍来到试验站,参与气象和农作物灌溉试验项目研究课题。
  林义钱主管测量计算,梁彩萍主管记录,就这样风雨携手,一晃37年。林义钱和梁彩萍,也因灌溉试验相识相知,相爱相伴,青丝转成华发。
  坚守初心,创下全省最完整灌溉数据
  “8月20日,E601测针读数19.8、蒸发量4.7,φ20蒸发量6.8,日照时数6.7。”翻开金清试验站2019年8月份逐日气象记录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当天一系列相关测量值。
  林义钱告诉记者,这一天记录的是今年单季稻的相关数值。“从该季稻插秧开始的那一刻,相关记录就跟上了。”
  那么,这样每月每日的清晰记录,林义钱夫妻俩坚持了多少年?有没有断过档呢?在记者的好奇下,林义钱夫妻俩打开了试验站里的一个办公铁柜。记者看到,一个个发黄的纸质档案塞满了整整一个柜子。每一本上,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了当年每月每日的观测数值和计算结果。最底下的观测者和记录者划线上,林义钱、梁彩萍夫妻俩的签名赫然在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自动观测仪器,也没有电脑,只能人工观测、手工记录。”梁彩萍笑了一笑说。
  8时、14时、20时,是梁彩萍雷打不动观测记录的三个时间节点。“农业气象观测,每天要早、中、晚三次,不能有一次间断。”梁彩萍说。从到试验站的那天起,梁彩萍一到这三个点,就会准时赶到试验田里,采集各种试验数据,观测雨、风、日照、温度、湿度等各种气象因子。
  每天的7点,林义钱带上水位测针、环刀和铝盒子等测量工具,和完成气象观测的梁彩萍会合,一一测量田间水位、土壤含水量,分析、计算、记录耗水量。
  无论是天气晴好还是风雨,炎热还是寒冷,林义钱和梁彩萍都坚守在那方农田中。夏夜里,田间蚊子肆虐,打着手电,梁彩萍的腿上手上时常被咬出一个个疙瘩。冬天里,夫妻俩顶着寒风,摸黑观气象、测水位,回家时常常手脚冰冷。
  1997年台风袭击台州,狂风夹着雨点呼啸而至,人在户外站稳都难。但林义钱和梁彩萍还是出现在了田头,顶风冒雨完成了当天的测量。等忙完回到屋里时,浑身上下已被雨水打得湿透。那一年,林义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5年底,全省水资源调查宣告结束,试验站一下子没了经费支撑。“当时,全省的试验站都停掉了。”林义钱告诉记者。然而,从小热爱农业气象和灌溉研究的林义钱,实在舍不得放弃。思考再三,林义钱决定自掏腰包,在自家两亩承包田里继续搞灌溉试验。
  寒来暑往,这一座试验站,以公益的形式,从1996年坚持到2000年。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完善的农业用水量记录资料。”说起二十多年前看到记录本的情景,王显勤至今记忆犹新,“这些‘活化石’数据,对当时长潭水库向‘黄、椒、温’三县(市、区)供水一级工程的立项实在是太重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清试验站的数据记录最为完整,数据详实可靠,为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浙江省灌溉试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省水科院肖梦华博士称赞不已。
  执着追梦,浇灌绿色农业新希望
  这两天,金清镇繁荣村种粮大户刘光美心情还不错。再过十来天,七八百亩晚稻就可以收割了。
  受台风“利奇马”影响,今年8月,刘光美种植在坦头沈村、繁荣村、上沈村的晚稻受淹严重。在林义钱的指导下,刘光美及时做好田间排水,给淹没严重稻田清洗补苗,并做好追肥和防病措施,及时减少了损失。
  “种稻离不开林站长的帮助。”说起林义钱,刘光美感激地说,种什么稻种、什么时候排水“露田”、怎么节水灌溉、施几次肥,都是林站长手把手教起来的。从十多年前的五六十亩田,扩大到现在近千亩,老刘享受到了增收的喜悦。
  2001年3月,金清灌溉定额试验站成立,成为以节水灌溉试验提高农业效益的省级站点。2003年,试验站升级为全省重点站,成为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站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野外观测与分析,研究作物的需水规律,探求经济合理的灌溉制度,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林义钱乐滋滋地说,“全省重点试验站只有三个,我们就占了一席。”
  试验研究之路晦涩艰深而又枯燥乏味。成为试验站负责人的梁彩萍和在镇农办工作的林义钱一起,慢慢摸索,一步步踏出了坚实脚印。
  夫妻俩和路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利用试验站提供的水稻高效灌溉用水技术模式,结合普通灌溉对比试验,揭示出水稻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促使水稻健壮、抗病、抗倒伏,从而在水稻节水增产上创出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应用单季稻节水“薄露灌溉”技术后,一年下来,每亩水稻平均增产10到15公斤,节水60立方米左右。
  2018年,夫妻俩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和路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组织下,指导当地种植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对单季稻采取“限量用水,全程浅湿,干湿循环调控灌水”与一次基肥、二次追肥等措施。一年下来,在坦头沈村的核心试验区块200亩水稻实现亩均水稻增产30公斤,灌溉用水量减少23%,水分生产率提高25.7%,有效降低COD、总氮、总磷等面源污染的排放,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样板。
  如今,试验站的试验田已从当初的2亩扩大到40亩,建有标准水稻试验小区32个、测坑16个、气象观测场1个,并增设了经济作物试验区、“三新”技术新品种试种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区、浙江省土壤地力定位监测点和浙江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等场所、设施。
  “还有三年,我就退休了。”林义钱说,但他对试验站的热忱没有冷却,“只要眼睛看得见,手指记得动,就要一直观测记录下去。”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