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铁汉任国富:“就想给村民一个交代!”
来源: | 作者:人民网-云南频道
  67岁的任国富倔了大半辈子——
  上世纪70年代,好好的公社农科员不干,偏要丢下“铁饭碗”辞职回村,想带领村里人过好日子,领导咋劝都不听;
  村里山高坡陡,缺水严重,他不信邪,领着村民凿岩穿崖,期间困难重重,他愣没放弃,在悬崖峭壁间开出一条4公里的沟渠;
  村里没产业,他领着村民开荒种苹果,可长出来的苹果“猪都不吃”,村里不少人放弃了,他咬牙迈过难关,好苹果终于长出来。
  “为什么这么倔?”有人好奇问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这么干,没法给村民交代!”
  任国富确实给了村民交代:辞职回村没多久,村里粮食产量翻番;引来水源,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解决了;领着村民发展苹果产业,村民们生活好了,去年人均收入达20700元。
  任国富不满足,“我还想把乡村旅游搞起来!”他想倔下去。
  苍山西坡一角。(资料图 人民网 虎遵会 摄)
  “铁饭碗”不要,硬要辞职回家
  苍山之西,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美翕村委会李家庄村民小组,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土地贫瘠。上世纪70年代之前,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有女莫嫁李家庄,顿顿吃喝南瓜汤。”民谣里这么唱。
  任国富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好几次断粮,家里十几口人等饭吃,爹妈只能出去要。最糟糕的一次,母亲出去一天没要到粮食,只能靠公社仓库里的糠充饥,妹妹吃着吃着吐出来,被母亲打了一顿。打完后妹妹哭了,母亲也哭了。任国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家里兄弟姐妹11个,作为老大的他,必须得做点什么。
  24岁时,任国富到公社做农科员,那段时间,他常出去学习,也开了眼界。没事时,任国富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媳妇和娃听。一天夜里,任国富想家,走了3个多小时回家。一看,他傻眼了,娃正哭闹,媳妇哄着,甑子在铁锅中冒着热气,却无米下锅。分的粮食在几公里外,媳妇背不回来。此情此景,任国富决定辞职回家,改变家里的面貌,带村里人过好日子。
  “你一个月40多块钱工资,还在城里上班,辞职的话什么都没了,不重新考虑下?”公社领导尝试挽留。
  “我就是要改变村里的面貌!”任国富挺倔,铁了心走人。领导没辙,只能放人。当时,任国富26岁。
  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光靠血气方刚不够,你得确实能带着村民们干出成绩。
  回村后,作为村里唯一有在外工作经验的人,任国富很快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并负责一个包产作业组的生产任务。
  作业组30多户,生产队要求组里完成17000多斤的玉米生产任务。靠着当农科员时学来的技术,任国富带领村民开辟梯田,改良土壤,一番精耕细作,整个作业组的玉米生产量达8万多斤,是生产队规定任务的5倍。
  “哎呦,这个小伙子可以,脑袋灵光,人也踏实!”1979年,27岁的任国富全票当选李家庄生产队队长。再后来包产到户,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任国富每次回到引水点,曾经凿岩穿崖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人民网 虎遵会 摄)
  困难一箩筐,顶着头皮逐个来解决
  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可要领着村民们致富奔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国富引导村民们种过天麻、萝卜、洋芋,可村里土地太过贫瘠,均以失败告终。正当任国富发愁时,1992年的一天,他到县城赶街,看到外地客商运来的苹果,虽卖相不好,价钱也贵,可买的人却多。任国富灵机一动,马上联想到村子背后的荒山,那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说不定是种植苹果的理想环境。随后,通过向农科专家咨询,他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想法对了,任国富发起成立李家庄农业经济联合体,村民们以自家荒山、劳动力入股,任国富任联合体董事长。
  这下可以种苹果了?还早!瞧瞧村里——水缺乏、路不通,咋发展苹果产业?
  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此前,任国富父亲做生产队长时,曾带着村民凿岩引水,可村子周边地势险要,引水没成功。任国富还是想干,他在山里跑了几天,终于发现一处可引水源。
  水源位于苍山半山腰,离村子4公里远,要把水引来,得挖渠铺管。可一路都是悬崖峭壁,要想引水,必须凿岩穿崖,一方面工程量大,一方面危险系数高。特别是水源点附近,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侧是高耸入云的峭壁,中间只容得下一人半侧身通过,一般人走上去都会不寒而栗,更不要说还要挖渠铺管。
  20多年来,任国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到当年凿岩穿崖的地方查看水流情况。图为2019年8月1日,任国富弯腰走进悬崖上隧道中。(人民网 虎遵会 摄)
  困难一箩筐,可不引水不行!老百姓生活要水、喂牲口要水、浇地要水,“总不能天天赶远路挑啊!”任国富决定带着大伙一起干,每家负责一段,最后连起来铺管。
  有些村民不愿意干,“那么多年都熬过来了,没必要引水”,有人则以自家地里活多为由搪塞。任国富逐户做工作,讲引水后村里的规划、村民们能得到的实惠,一来二去,工作做通了。
  1993年1月,任国富以农业经济联合体的名义贷款10万元,买来炸药、雷管、钻机等开始施工。可没干几天,堂哥滚下山崖,连尸体都没找全。“散了吧!”很多村民怕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任国富想了个折中的办法:由村民挖相对安全的地方,请专业打隧道的包工队开凿危险的地方。终于,当年8月,工程完工,任国富和村民们征服了这座“老鹰飞过流眼泪,猴子见了低下头”的大山,村里的用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94年,进村的路也修通了。
  村民们高兴,可任国富开心不起来,因为引水、修路,李家庄农业经济联合体堆上了上百万元债务。“干呗!”他觉得已无路可退,“必须把苹果产业发展起来!”
  2019年8月1日,任国富正在果园里查看苹果长势。(人民网 虎遵会 摄)
  猪都不吃的苹果,他硬是扭亏为盈
  1994年,拿着漾濞县原农业局免费发的苹果苗,村民们把村子背后那片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坡,开辟成100亩的苹果园。之后两年,苹果园面积扩大到1000亩。
  本以为可以守着苹果见效益了,谁知,等苹果挂果时,由于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70%的苹果又酸又涩,“连猪都不吃。”有村民熬不住,中途退出了。
  任国富也有点顶不住,“(苹果园)就像个鸡肋,丢也丢不得,做也做不下去。”更要命的是,每天要账的很多,唾沫吐到脸上,只能抹掉,因为苹果卖不出去,没有钱还;要改良还得继续投入,继续借。“就像个‘无底洞’,搞的人心烦意乱。”
  任国富最终顶住了压力,在农科专家指导下,他带领村民们进行土壤改良,同时引进了金帅、嘎拉、红富士等多个优良品种。
  老天爷终于眷顾了任国富和村民们。经过前后10多年摸索,苹果园一步步走出困境。到2007年,李家庄的苹果产业扭亏为盈,村民们10多年前入的股,终于拿到了第一笔分红。“太不容易了!”任国富感叹。
  2008年,受国家政策引导,李家庄农业经济联合体更名为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任国富任合作社理事长。为寻求更好的出路,那几年,合作社经过召开股东大会,最终决定按承包合同,将果园划分为8个管护点,承包给入股户中的8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生产经营管理,入股的其他剩余劳动力到果园务工。这样下来,苹果的产品质量和销售量提升了。
  从那时起,李家庄苹果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果园里采摘苹果,苹果还远销昆明、北京、上海等地,在电商上销售也极为火爆,合作社欠的上百万元账慢慢还完了。
  2019年,李家庄苹果喜获丰收。图为一村民正在采摘苹果。(资料图 人民网 虎遵会摄)
  为保证苹果质量,李家庄苹果用的都是绿色肥料,也因此,2015年3月,李家庄苹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如今,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苹果年产量达900吨,年产值920多万元,合作社120户社员人均年收入达20700元。
  任国富也承包了100多亩苹果园,每年毛收入130多万元,除去上交合作社的,以及化肥、工人工资等,纯收入在50万左右。
  “终于给了村民们一个交代!”经历过千难万险,任国富觉得终于实现了人生目标,他的精神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先后荣获“大理州劳动模范”和“云南省第二十届劳动模范”等荣誉。
  任国富还不想休息,他想借助村里的苹果产业,把乡村旅游搞下去。这不是空话,2015年左右,他带头建成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每年国庆节前后,苹果采摘的季节,农家乐里、苹果园里人挤人,生意做不完。
  如今走进李家庄,春夏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秋天苹果成熟,冬天苍山白雪皑皑。“要是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乡村旅游指定能发展得更好!”任国富说完,扛起锄头,麻溜地迈进自家苹果园,忙活去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