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家庭农场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 作者:海安市委宣传部
  
高新区俞万家庭农场正在使用机械进行秸秆离田作业 顾华夏摄
  连日来,在晴好天气的助力下,我市秋收工作渐入高潮。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联合村的俞万家庭农场,看到田间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机械进行秸秆离田作业……大量农机新装备新技术加快了秋收秋种进度,成为秋季农业生产的一道风景。
  “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我们农场用‘铁牛’完全代替了传统的镰刀和打谷机,从播种到收储,全程实现机械化,大大减少了用工数量,降低了农场生产成本。”农场主于清荣自豪地说,“截至2018年底,农场共流转土地1600余亩。去年这片土地生产粮食125万公斤、瓜果蔬菜3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未来,我想在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加工产业链,推动区域发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办好家庭农场是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培育粮食、畜牧、蚕桑、园艺、水产等各类家庭农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一批农民逐步成为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努力做好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带动农民就业,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振兴、农民致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培育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的原则,我局配备了专门的技术人员,科学培育壮大家庭农场,推进现代农业集聚发展。开展定期走访、交流,引导家庭农场根据产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紧跟市场变化,创新发展思路,通过规模经营、科学种植、高效管理,实现最佳规模效益,加快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介绍。
  走进开发区五坝村海安瑞峰蚕业家庭农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2018年,王进投资创建了蚕业家庭农场,主要从事蚕桑和桑葚种植、销售,桑蚕养殖等,农场流转土地将近200亩。在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王进在空间和时间上做文章,冬天种植荠菜,每亩收益6000元左右。地面上散养了鸡鸭鹅等家禽,桑园里面种植了无花果、车厘子、灯笼果等经济水果,经济收益大幅提升。
  “今年5月底,从智利引进的黑珍珠车厘子上市,果品市场价每斤上百元,收成很好!没想到我们这不大的承包规模还能种出这么多花样,多亏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同志给我指点迷津。”农场主王进一边带领着周边农户给桑园旁散养的鸡鹅喂食,一边笑嘻嘻地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将再扩种150亩桑树,形成年养150张蚕的规模,同时种植车厘子、灯笼果、果桑、无花果、钙果等特色果品。果树、桑树下面还会散养鸡鸭鹅,生态除草去虫。在销售模式上,实行‘传统+网销’的模式,24小时让客户观看到生产状态。”谈及未来,王进信心满满。
  市农村农业局还通过做好扶持政策落实,指导主体积极争取资金,将产前、产中扶持逐步向产后延伸,扶持主体创建品牌经营;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对家庭农场主及其成员进行职业农民培训和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场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申报,制定和推广生产技术规程,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截至2018年底,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海安大地上,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多、生产方式较为先进、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三大特点。全市共有家庭农场718家,同比增加93家,经营面积13.8万亩,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南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海安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7家。全市33家农场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涉及产品100多个。农场模式类型丰富,以稻麦、蚕桑、畜禽、水产、蔬菜和林果园艺生产5大类型为主。家庭农场生产规模相对较大,机械化组织化程度高,耕种收烘植保、饮水喂料温湿度调控等设施设备齐全,部分家庭农场还采用了物联网设备,主要农业生产管理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我市将继续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建体系、抓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土地碎片化、农户兼职化、劳力老龄化和农业副业化的局面,让百姓在家门口圆了致富梦,也让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动能。”臧忠表示。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