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探索精准扶贫模式 打造驻村帮扶示范村
来源: | 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8月盛夏,走在通往湖北省通山县板桥村的高速公路上,沿路森林繁茂、河道清澈、白鹭翻飞;走进村口,渔湾农业生态园基地的塘面闪闪发光,成群的鲈鱼在水中快游。
  板桥村是湖北富水库区移民重点贫困村。湖北省纪委监委把该村作为精准扶贫联系点以来,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帮扶措施,指导精准脱贫。6年来,扶贫工作队在实践中探索了“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三种精准扶贫模式,原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至2016年已全部实现脱贫。
  如今的板桥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十面红旗村”……这一个个荣誉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奖牌,更见证着湖北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倾力帮扶的实践成效。
  健全机制激活经济 为稳脱贫促发展提供支撑
  “老胡,我的鸡蛋卖不出去,这可怎么办呀?”日前,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胡长学接到养鸡大户刘合文的求助电话。因为疫情原因,刘合文家的鸡蛋大量积压,一天损失4000多元。
  胡长学当即带着村干部赴现场了解情况,迅速联系解决了鸡蛋的销路问题。扶贫工作队举一反三,利用全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契机,多方协调,帮助解决了村里积压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
  在村民心里,扶贫工作队是带领他们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但在扶贫工作队心中,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活力的村集体经济、长效的产业发展机制才是帮助村民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支柱力量。
  以前,板桥村大大小小的扶贫产业有10来家,但村集体、贫困户却没有得到多少产业收益。产业扶持资金该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全面理清资金投向、投量及性质的基础上,工作队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创新探索“政府扶持、企业反哺”的产业扶贫机制——即企业按享受政策性扶持资金总额的6%或3%,每年向村集体、贫困户支付反哺资金。村集体和贫困户不承担风险、享受固定收益,还能倒逼企业把更多心思放在发展生产上。
  后来,工作队促成板桥村扶贫产业与村集体、贫困户签订规范合理的反哺协议,为板桥村可持续发展、贫困户稳固脱贫打牢了根基,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扶贫产业发展的成果。
  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工作队以板桥村为试验田,在全县探索建立“双产业、双保险”机制,即让每户贫困户都有2种以上的脱贫产业;在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推出产业收益保险,既能降低风险,又能长效增收。
  截至去年12月,板桥村通过发展产业帮助357名村民、68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挂靠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贫困户累计获得产业反哺资金65万元,其中为贫困户分红22.5万元。
  转思想增动力 为提振脱贫致富信心注入引擎力量
  “我家现在生活好多了,小孩也大了,把钱给更困难的人吧。”去年10月,胡长学到九组村民徐明丽家里送扶贫慰问金,没想到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工作队刚到板桥村时,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村民不愿意村干部将其纳入脱贫对象,要求继续享受扶贫政策。
  为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工作队搭建了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民情茶室”。工作队、村“两委”轮流接待来访群众,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帮助村民了解国家惠民、扶贫相关政策,与他们一起谋划发展出路,引导他们纠正思想偏差。四年来,“民情茶室”共接待群众来访291次,现场解决问题98个,交由县、镇解决问题36个。
  扶贫必须同扶智相结合。以前板桥村大部分村民都有种养殖产业,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导致收益都很低。2017年9月,工作队在板桥村建成了通山县首个村级“农民夜校”,针对村民对种养殖技术不懂、不会的问题,协调省市农技专家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种养殖能手,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农民夜校”累计培训400多人次,改良枇杷、橙子品种6000多亩,养鸡、养猪等产业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工作队还在村里开通了覆盖所有村湾的“村级广播站”,广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致富典型,不断调动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党建根基牢 为巩固脱贫成效找准关键着力点
  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工作队进驻之初,发现村“两委”班子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突出问题。工作队从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引导村干部摒弃惯性思维,提升工作能力水平,激发他们倾力扶贫的积极性。
  当年板桥村建成新的村委会办公楼,需要在村广场安装4盏普通路灯,没想到村干部擅自换成了20盏景观灯。工作队立即责令将所有景观灯拆除并退回,对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干部进行严肃批评。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村务工作流程和村干部行为,工作队带着村干部学习先进经验,在板桥村推行村级“小微权力”运行规范,结合实际制定权责清单、村事务操作规程、扶贫资金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
  群众不了解政策,而村干部又没能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解答问题,怎么办?工作队利用群众夏季夜晚有屋场纳凉的习惯,开展屋场纳凉连心会活动,让党员、包保干部与贫困户坐在一起喝茶水、拉家常,促使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了互帮互助奔小康的良性氛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每年有粮食补贴、移民补贴等等,村里产业发展也很好,我也想回家创业。”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刘普喜看到村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说。(通讯员 童唐 || 责任编辑 王小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