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仓海村:集体经济“后进村”的“涅槃”之路
来源:中国农民网 | 作者:汪帅忠

  一筐筐饱满雪白的蚕茧在磅秤上穿梭,而蚕农们在喧闹中忙碌地过磅、对账、数钱……蚕农刘仕群擦拭着汗水兴奋地向笔者介绍,今年他养蚕和在村集体公司育蚕厂打工赚了7000多元。近日,镇雄县盐源镇仓海村迎来了第一笔蚕茧收购订单。

采收蚕茧


  从“要钱”到“挣钱”

  仓海村坐落于美丽的白水江畔,距离镇雄县城70多公里。该村交通落后、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曾经一直是镇雄县发展较为滞后的行政村,2016年末,贫困发生率高达40.06%。过去的仓海村传统经济作物种植支撑有限,全靠外出务工,是盐源镇农村婚姻巩固率最低、35岁以上单身汉比例最高的区域,信访多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干部流动性大,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直到2020年才摘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的帽子。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选优配齐了班子,成立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搭建了框架。

  2022年夏季,村集体公司兴办育蚕厂,组织发展蚕桑产业,加上劳务分包收入,仓海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11万元,实现靠“要钱”保运转到“造血”带民增收转变。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今年公司统一田间管理,桑葚树和往年长得完全不一样。”“公司又派人培训养蚕了。”“我家的桑葚摘了200多公斤卖给公司,收入1000多元钱。”笔者在仓海村不断听到群众“炫耀”。

  “这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邀请省农科院蚕蜂所专家4次到村上开展桑葚田间管理、养蚕技术培训,并引进了镇雄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仓海村党总支书记詹贵阳介绍说,“村集体公司和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镇雄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解决市场渠道问题;党总支发动和组织群众,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化经营管理。”如今,仓海村注册了自己的桑葚酒商标,把全村蚕桑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推进。

村级集体经纪公司育蚕厂集约化带动


  从单家独户到“双捆绑”

  笔者在与盐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中得知,给群众算好收入、生态和社会“三本账”是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前提。为此,仓海村实施发展了群众增收和企业盈利“双捆绑”的蚕桑产业。早在2019年,仓海村就建成了1512亩桑葚基地,但由于农户粗放式的管理经营,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成效不明显。

桑葚成林绿荒山

  2021年以来,有了“企业投资,群众参与,专家服务”的保障,并通过村党总支引领,全覆盖实施组织化管理,实“基地管护劳务+桑果采收变现+桑果酿酒+桑叶育蚕+废弃桑枝再利用”的全新桑葚产业链升级,在开发了富余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就业岗位的同时,把资源转化为群众“财产性收入”,为“三年增收行动计划”打好基础。

  据悉,仓海村集体经济公司有桑葚基地固定管理员18人、育蚕厂职工7人、时段性工人15人。今年预计带动273户群众户均增收805元,村级集体经济在该项目上创收6万元。

桑葚田间管理培训


  从荒山变“金山”

  曾经,仓海村是盐源镇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区域, 45度以上坡地过去一直处于撂荒状态,汛期地质灾害频发。通过近3年来的努力,建成了1500余亩桑葚基地,让荒山重披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67%。此外,无害化田间管理、废弃桑枝回收和集约化育蚕,极大地降低了土壤因树叶、枝条等废弃物的污染,较好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收藏
0
有帮助
2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