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湖南频道!
湖南: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民网 | 作者:龚铁军

  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湖南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七大重点发力乡村文化建设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从七方面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近些年来,湖南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写入《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绩效评估项目,与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考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同步推进。2021年6月份,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出台《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加强指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评价指标,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调动各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自觉性。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湖南坚持把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乡村,特别是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设备的购置配送等方面,优先对脱贫乡村地区进行安排,着力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目前全省乡村地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220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109个,基本形成“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建设格局。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取得实效,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文化馆分馆1290多个、图书馆分馆1370多个。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乡村,现已培育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中国特色小镇1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6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66个、经典文化村镇65个、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2个。

  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实施乡镇、村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乡、村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推动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以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为抓手,推动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建适应基层群众需求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扎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村入户”项目——以湖南公共文旅云为中心,覆盖乡村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文旅数字服务综合平台相关工程比预期提前1年半时间完成;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惠民项目——先后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流动服务车配送项目、基本文化器材配送项目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备配送项目。推进乡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省乡村巡演,持续实施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阳光工程”“圆梦工程”。

  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由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稳步占领乡村群众精神家园,在保障群众文化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层面主导的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共举办文艺汇演1.2万余场,参演节目达8.8万余个,新创节目2.2万余个,培训群众文艺爱好者21.3万余人,全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到1.5万余个。每年“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惠民演出万余场,“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等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广场舞文化活动、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兴未艾,乡镇办文化艺术节、村里办春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产业化趋势。一方面,民间文艺团体较为活跃,有力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起。目前,民间文艺团体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大,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虎形山瑶族乡利用花瑶挑花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向产业化转变,在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催生文化新业态,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致富路”,构建起“文化产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花瑶挑花及文创产品受邀在米兰世博会和巴黎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展出,销售额达600多万元,设计的厨房纺织用品,获企业订购2000多套。据统计,花瑶挑花多业态经济收入现每年已突破2000万元。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送客入村”振兴乡村——以大湘西、大湘东地区13条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继续做好实施针对农村地区的“送客入村”工作,截至去年12月19日,总计402家旅行社在大湘西、大湘东共13条精品线路上发团82052次,精准送到特色村镇的游客达323.04万人,参与游客接待的特色村镇289个;发展民宿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全省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和民宿产业集聚区,全省现有乡村民宿3300余家;全方位抓好乡村旅游推介工作——针对疫情背景下的旅游生态,大力宣传推广城镇周边“微度假”“微旅游”,着重抓好湖南人游湖南,适时举办了湖南省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宣传推广等品牌活动对特色农产品、非遗产品等进行展示和推介,带动乡村旅游线路推广、乡村旅游产品销售,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4个村镇(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111个村镇(乡)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评选了1227个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湖南大力推动文旅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中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常宁版画从二十世纪初以来连续五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已建成版画基地8个、乡村级传习所75个。近年来,常宁版画在为常宁特色农产品茶油、茶叶、湘黄鸡的推广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题材版画作品2000余幅,其中39幅入选全国各类美展。这些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宣传版画,在招商会、油茶旅游文化节、瑶族盘王节等重大活动中进行主题宣传。与房地产公司、宾馆酒店等企业联谊合作,馈赠版画主题特色农产品,与网红大咖、网店业主签约线上销售,有力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湖南乡村文化建设四方面思考

  当前,湖南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区县一级党委政府依法治文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对依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充分,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责任压得不实不紧,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对公共文化有效投入不足。认为文化建设光投入不产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设施和有效服务的不均衡,均等化文化服务的目标任重道远。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保障机制不完善。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依法开展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畅,导致文化站难以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其次是人员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再就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评价机制缺位。

  服务效能发挥不够充分。其一表现在产品供需不对称。公共文化供给侧和需求侧脱节弱化了文化阵地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单一化、标准化以及公共文化供给与乡村群众需求缺乏有效对话机制是制约效能发挥的主要问题。有的地方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乡村文化展览展示方式比较传统,互联网手段等新技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运用较少。其二表现在供给主体的单一。还没有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协调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顺畅,总体上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多主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乡村集体经济不强,乡村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复合型文化能人紧缺,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挖掘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不够,“一乡一村一品”品牌尚未形成规模化,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新的活力;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有效扶持和管理,适应乡村需求的文旅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乡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难以享受国有文化公益性单位所享有的优惠政策,普遍结构松散,规模小,投入少,经营环境差。

  “文化+”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建立“乡村文化+”工作模式。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推进、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从省级层面实施“乡村文化+”铸魂工程,做好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工作的结合文章,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打造城乡一体公共文化空间。持之以恒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建设(小文化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戏台、小法治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服务设备、乡风文明理事小组、业余文艺队伍、文旅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最美潇湘文化阵地,构建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圈。逐步实现在村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备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单元。

  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主要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公共数字服务的公益属性。将优质数字资源与服务下沉,不断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南公共文旅云省级平台。在省级平台,启动中央厨房运营模式;以市州为单位,为各地搭建分运营中心,并辐射到各县市区平台,确保全省数字服务网在平台、资源、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公共数字服务网络对城乡的有效全面覆盖。三是策划实施好“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分布式数字资源库。完善菜单式服务等机制,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上共享、活动网上配送、服务网上采购。

  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按照“公益性为主、市场化为辅”的原则,以购买、众筹、招募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用同步发展。三是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作用。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以遍布三湘大地的革命历史文物、遗址、红色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以之为旅游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产品,营造美丽乡村主客共享空间。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