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贵州黄平:“采蜜论稻”庆丰收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吃新米,采蜂蜜,庆丰收。9月19日至20日,以苗族“新米节”和“采蜜节”为支撑的第三届黄平县丰收节暨银项圈文化稻田音乐节在黄平举办,专家学者、游客和当地群众共享丰收的喜悦。
 

黄平农特产品走俏活动现场
 
  在黄平县半山苗族万亩古梯田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与外来宾朋一道,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的苗族艺术家杨胜文创办的金竹乐队、贵州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苗族著名歌手雷艳等音乐人的助力下,以音乐为纽带,在田野里载歌载舞,共庆黄平县第三届丰收节。节日当天,天气不好,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以及来宾们的心情丝毫未受影响。他们或走上舞台,或就地围拢,近距离和土地对话,和自然对话。在上塘镇“甜蜜谷”,游客在苗族神圣的“采蜜仪式”中感受苗族深厚的文化,现场参与采蜜,品尝自然的味道和文化的味道。
  近年来,黄平县非常重视在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中挖掘民族文化和非遗力量,孵化出了“苗山花”、“半山五古稻”、“谷陇糯小米”、“且兰百香果”等一大批绿色品牌。搭建了“且兰遗风”、“苗丫丫电商”等公共品牌和电商渠道,快速推动黄平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
 
  黄平县委常委、副县长马继红说,黄平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优良,农特产品量大质优,但市场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弱。黄平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黄平黄牛、本地土猪、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等生态畜牧业和糯小米、苗族古稻、百香果等种植业作为脱贫致富产业,壮大“且兰遗风”公共品牌,把苗乡绿色农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
  中国农业银行驻黄平扶贫工作队队长、黄平县委常委、副县长马磊说,作为黄平县的帮扶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更好的巩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银行帮扶黄平县创新建立“全面及时精准监测+防贫基金快速救助+产业基金后续帮扶+兜底措施应保尽保”全方位、立体式防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以“金融+生态农业+民族文化(非遗)”的模式,投入800万元在贵州率先设立首支“防返贫救助基金”,投入2000万(首期到位1000万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到位基金10倍进行放大,推动黄平县高端生态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时间之内巩固脱贫效果,长远助推乡村振兴。
 

游客现场体验采蜜割蜜
 
  “我们要打造‘有文化’的绿色电商。”贵州苗丫丫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琳说,在推动“且兰遗风”公共品牌发展过程中,将深度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非遗力量,形成“电商+苗族文化+非遗+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IP,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电商品牌。
  丰收节还邀请了高校、市场相关专家学者一起,围绕“种子安全与大健康”、“民俗文化与山地高端农业品牌构建”“非遗的当下关照——‘苗疆七姊妹’采蜜论稻交流活动”等座谈会,为黄平县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构建生态健康高地、促进农文旅融合献策建言。
 

座谈会现场
 
  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非遗专家杨培德说,在古稻、蜂蜜中注入文化力量,在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和安全的今天,让黄平的农产品有了信仰和生命,在市场竞争中有了文化加持和诚信保证,更有利于高端绿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三苗网创始人石茂明建议说,在民族文化(非遗)的加持下,黄平县绿色农产品要创新营销方式和拓展市场空间,把文化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互联网时代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郭锐教授和贵州师范大学刘芳教授说,黄平县把鲜活的非遗力量就地进行市场转化,把民族文化优势和非遗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管是从市场层面看,还是从学术观察来看,都非常有价值。黄平的实践证明,有故事的产品,有灵魂的产品,有信仰的产品,才能最大的创造价值。黄平县可以借鉴瑞士经验,把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大化,把传统文化和打造新时期农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