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黎平洪州镇草坪村“红色基因”延续传唱推动老区绿色转型
来源:中国农民网 | 作者:彭兴芝

中国农民网贵州讯    (记者    黄庆松)  近年来,黎平洪州镇草坪村结合镇村情实际,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在主题教育学习教育中追寻红色记忆,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家国情怀和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514204333

     “红军从湖南沿河直上来到洪州草坪村,没有惊动群众,挤在鼓楼里睡了一夜,天亮后寨内的老人石坚强与红军交谈,才得知红军是帮助苦难人民的好队伍,乡亲奔走相告,纷纷从山上回到村里来……”12日下午,记者来到草坪村茨篷侗寨时,听见从村里一座古老的鼓楼里传出侗语歌声,随着歌声的方向走近一看,占地面积20平方米的鼓楼里聚集了十多位当地侗族村民正围着火塘,弹着琵琶唱着几十年传唱的《茨篷寨红军歌》。

  据楼顶留下的标识记载,这座鼓楼始建于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在这27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鼓楼饱经沧桑,记录茨篷侗寨的点点滴滴,写满茨篷侗寨的红色故事,伴着茨篷人民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出湘入黔途经茨篷侗寨,队伍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行军途中,朱德总司令进入该鼓楼烤火,跟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革命道理,并将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警卫战士刘贵祥寄托给寨里的老乡治疗、保护。此后,刘贵祥就在草坪村茨篷侗寨安家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草坪村第一任村长,1960去世。从此,这座鼓楼被植入红色基因,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当地村民称之为“红军鼓楼”。

微信图片_20220514204349

  从历史沉烟中走来的“红军鼓楼”,侗族人民与其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对于当地群众而言,这座鼓楼不仅仅是他们的一个文化元素,更升华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信念,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们以力量,在他们茫然的时候给他们指明方向。

  86年来,勤劳的茨篷人民,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时常会来到这座鼓楼集会、议事,追忆当年红军经过茨篷侗寨的场面,追忆当年朱总司令讲述革命道理的情景,追忆当年长征途中留下来的老红军刘贵祥,也谋划茨篷侗寨的未来。他们的经济建设、农事生产、修桥补路、文化活动等都在这里酝酿、产生,然后又在这里归纳、总结、再计划。每次谈论内容,几乎都插着一个共同的话题,重复着一个共同的信仰——“红军鼓楼”“长征精神”,用以鼓舞斗志,砥砺奋进。

    “红军鼓楼成为茨篷侗寨的红色地标和精神支柱,侗族群众在价值理念、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觉投入进寨路、串户路硬化、农业综合开发、太阳能路灯安装等乡村振兴建设,全寨一派欣欣向荣景象。”76岁的茨篷侗寨老党员杨家光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20514204413

  2011年,黎平县政府和洪州镇党委、政府对其进行第一次修缮。 2017年,黎平县文物部门筹措资金,对其进行第二次修缮。生命中焕发“红”颜色,拥有“新”定格后,这座积淀270年历史的鼓楼,被当地党委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起来。2018年,经黎平县委统一部署,黎平县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申请,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刺篷侗寨是中央纵队、军委纵队长征出湘入黔的第一寨。红军长征途经这里时,不仅留下了珍贵的遗址遗迹,以‘红军+’命名的红色遗迹有很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也都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思念,更为当地群众送来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火种。

微信图片_20220514204427

  八十六载岁月沧桑,红军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黎平革命老区人民,引领茨篷侗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红军与侗族群众鱼水情深的鼓楼故事,在黎平大地、在草坪村和茨篷侗寨这片红色沃土上传唱延续。茨篷侗寨群众铭记红色历史,凝聚奋进力量,他们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美好生活,在红军鼓楼里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如今,在刺篷侗寨“红军桥”“红军井”“红军鼓楼”“红军油茶园”等都扎根在草坪村,扎根在黎平这片红色沃土中,年轮上都写满“甘苦与共”的故事,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侗家儿女继续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勇毅前行。


收藏
0
有帮助
2
没帮助
1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