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陆永江:把侗绣指尖手艺文化带进校园融入大湾区
来源:中国农民网 | 作者:黄庆松

      中国农民网贵州讯   (本网记者 杨秉孝) “作为非遗侗绣刺绣传承人,我将抓住 " 桥头堡 " 政策机遇,进一步挖掘好民族文化,做强品牌化、旅游化、市场化,专研生产三端产品。同时,发挥好“党带工建”作用,好好打造黎平侗绣非遗特色产品,带领绣娘们一起,把侗绣产业推向校园融入大湾区更宽广的市场去,传承好黎平侗绣文化产业。”6月20日,黎平县非遗侗绣刺绣传承人陆永江向记者介绍说。

      在悠长静谧的黎平县翘街,藏有这么一个工作室,店名叫彦婷刺绣艺术文创工作室。见到主人的时候,她正在店门口专心用针与线刺绣着侗族的图腾。

微信图片_20220628190452

   “这可以算是我比较自豪的作品,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块绣片。里面包含了平绣、套绣、绞绣三种绣法。鼓楼在侗族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这幅绣品寓意特别好,颜色搭配自然舒适,造型古朴,文化价值比较高。”陆永江说。

      踏入这个充满民族气息的阁楼,在工作室的墙上,一眼就被一幅绣品吸引住了:金色的丝线钩织出一座漂亮的鼓楼,周边祥云与飞鸟环绕,侗韵十足。

      绣片在方寸之间,针与线结合,平面与立体相映,思维与力量凝聚,绣上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精美至极,通过她的慧眼,刺绣者的匠心与妙手,深沉静美地展现着一个民族,在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上的万千神韵。

    “针线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刺绣要有耐心,还要静下心来做。这样用心绣出的绣品才好看、才有灵性,顾客也才会喜欢。”陆永江说。

微信图片_20220628190500

     从业十多年来,陆永江把爱全部给了传承和创新,哪里有古老的作品就去哪里收回来研发,哪里有贫困绣娘就去哪里帮扶。为了给残疾绣娘绣出更有立体感的作品,她残疾的右手如今还留下了一道道伤疤。每当她望着自己残疾的右手和绣娘作品时,陆永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把手工产业做大做好做强,才能帮扶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们要做到‘四心’,第一要热心,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帮助自己;第二要关心,对残疾和困难群体不能视而不见;第三要贴心,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视他们为自己的亲人;第四要爱心,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 陆永江说。

      十多年来,陆永江的公益事业也在不断前行,只要乡亲们需要帮助,她就会全力以赴的帮助,直到今天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她只知道用爱心和手艺去储备更多的人才,同时还在公司开创了党建+团建+妇建+青年人的共同发展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628190505

      疫情期间,为了让学习者能保持对侗绣的热爱,陆永江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学,最高观看量高达60多万。同时开展线上直播帮助其他小微企业卖农产品,去年带货腊肉创收100万余元,蜂蜜也有10万余元。

      如今的陆永江不仅侗绣技艺精妙,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还外出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作民族文化讲座。

      黎平县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产业,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对黎平县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路线的宣传,打造特有的红色旅游路线。

      近段时间以来,陆永江一直忙着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以不同角度理解宣传黎平县红色文化。鼓励传承人进学校开办工艺展示活动,促进民族工艺传承,与各领域传承人开展研学游历活动,以便精准对接大湾区游客弘扬文化传承精神市场需求。

    “侗族服饰,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更重在传承和创新,这些作品就是我的细胞,从事这个行业,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陆永江说,作为青年传承人,更应该坚定信念,要用好用足“桥头堡”政策,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促进快速发展,做大做强黎平民族刺绣产业。培育一批有想法、有干劲的新时代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结合并落实县“春晖行动·风筝计划”工作,“找到”人才,“引回”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做优产品开发,做好高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加强指导传承人开发创新,在传承中紧跟现代化建设脚步,留存文化,创新文化,然后把本民族的一些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1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