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西行博尔塔拉】之二| 一座城市纪念园的历史记忆
来源:张万振 | 作者:张万振

  【西行博尔塔拉】之二| 一座城市纪念园的历史记忆张万振

  “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是清代大学士洪亮吉为博尔塔拉写下的名句。

  在这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镶嵌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博乐市。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那一定是从纪念地与博物馆开始,只有走进那里,方可与历史、与文明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时隔十年,我再次造访博乐,不同于以往的走马观花,满怀着对戍边将士的敬仰,来到博尔塔拉河岸,拜谒博尔塔拉纪念园。

  纪念园与博乐滨河公园彼此交织、有机连接,以讴歌民族团结、褒扬英模人物、赞美奉献精神、纪念先贤志士为主题。

  蒙汉文字“博尔塔拉纪念园”深深地铭刻在红色的大理石碑上,石碑的背面,两个民族的文字“开宗明义”。

  作为历史的见证,纪念园记录了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各历史时期“爱国、戍边、团结、奉献”的活动。

  当地政府认为,生活在博尔塔拉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繁荣和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贡献着力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事迹。为弘扬博州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人,就以博州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事例为题材,于2005年9月兴建了该纪念园。

  天高云低,“无名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直插云端,高大威严,“为博尔塔拉各项事业做出贡献的英模们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博尔塔拉纪念园,我肃立在“无名英雄纪念碑”、“长明灯碑”雕塑前,向英模致以崇高的敬礼;怀着敬仰之心拜谒 “察哈尔卫士碑”、“察哈尔哨所碑”、“扎雅班迪达碑”、“皇帝旨碑”、“钢铁长城碑”、“屯垦戍边碑”,博州人民捐赠“抗日战争飞机”雕塑; 缓步走近“少年英雄朱军雕像”、“爱民战士高继友塑像”及“阿黑颂雕塑”,默默地记录下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注目着以两双紧握的手为主要构图的 “团结碑”巨型雕塑,感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军民、兵地和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

  一座座纪念碑、一幅幅人物雕塑,一栋栋别具特色鲜明的园区建筑,一则则生动故事的描述,看起来令人肃然起敬,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久久回味……一

  因为一条河,便有了一座城。

  我翻看历史,《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公元前后是塞人、乌孙人的牧场,后来被西辽统治。唐朝在这里设都督府,成吉思汗的铁骑踏破银灰色的草原后,于是这里归入元朝版图。

  我注目碑文,18世纪50年代末,察哈尔蒙古部落奉清廷之命来此戍边,1671年大清帝国征破葛尔丹后,在慧远城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博乐是极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东归祖国;我站在这里,展示在眼前的说:现在生活在博尔塔拉境内的蒙古族主体就是西迁和东归英雄们的后裔。

  “察哈尔”,大汗护卫军。

  在古代蒙古诸部落中,察哈尔部是一个勇武骠悍、英勇善战的部落集团,故以“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西”著称,并在历史上曾经显示过“蒙古中央万户”的辉煌地位。清朝初期,察哈尔部被清廷编入八旗制,自后,察哈尔部征战南北屡建奇功,深得朝廷信任。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填补西蒙古准噶尔部被削弱而出现的边疆力量空缺和抵御沙俄的扩张和大兵压进的形势。清廷于1762--1764年从张家口一带察哈尔部中分两批选派2千名官兵携眷到伊犁、博尔塔拉、塔城一带驻守边疆。

  1763年,在伊犁将军府设察哈尔领队大臣,任命乌岱为首任察哈尔领队大臣。1765年,锡箔、达翰尔官兵抵达伊犁、塔城后,察哈尔官兵奉命换防,主要驻守在博尔塔拉一带,驻守在博尔塔拉的察哈尔分左右两翼,共8旗16佐(苏木)。左翼驻防于温泉县境内,右翼驻防于今博乐境内,共担负着21个卡伦(哨所)的驻防任务。

  察哈尔蒙古官兵除领取朝廷军饷外,还开展农牧业生产丰衣足食。察哈尔军民迁入博尔塔拉后,伊犁军事防御呈南、北、西遥相呼应局面,“有满州蒙古八旗,兵有绿营屯兵,有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等兵环卫森严,所以靖边圉,而资控骑,最为整肃。”1938年,察哈尔部的军事编制被取消,纳入地方行政编制。

  察哈尔官兵的西迁,不仅使其自身历史产生了变化,而且对伊犁地区及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察哈尔蒙古在二百多年来的屯垦戍边过程中,为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巩固,各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并永驻博尔塔拉,与各兄弟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树立了永世不忘的历史丰碑。西迁后的察哈尔蒙古军民,驻守台站,守卫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地,巡查哈萨克和布鲁特游牧边界,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维护内部安定,先后参加平定张格尔、七和卓、倭里罕之乱,参加驱逐阿古柏侵略战役,为抵御沙俄侵略,付出了民族的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察哈尔蒙古与本地的汉、维、哈等民族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并肩,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博尔塔拉的开发建设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草而居,博尔塔拉河两岸世代居住着依河而建、依河而兴、依河而生的草原农牧民,他们日复一如,年复一年,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着人与河的动人传说。

  风月悠悠,雄绩永存。230多年来,察哈尔人民忠于祖国,热爱边疆,勤劳朴实,为保卫和建设边疆、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博尔塔拉以蒙古为自治州的民族构成奠定了基础。

  纪念园舒适、清净、整洁。

  长明灯——永不熄天的火焰,表达着博尔塔拉人民对英雄模范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昭示着英模们在各族人民心中永存。

  历史,是人类记忆的年轮,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助力器。

  红色遗迹,潜存着醇香恒久的价值,愈成愈香,愈久愈香醇,回忆是历史的烛光,我们不妨走进那一片烛光,去探寻历史的足迹。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博州地区向前线捐赠两架飞机模型,分别是新疆博乐号和新疆温泉、精河号。

  屯垦成边

  自西汉起,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成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七万大军集体转业,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从战场转向经济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于1960年—1963年从哈密移驻博尔塔拉。移驻以来,农五师各族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博尔塔拉,成为博尔塔拉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屯垦成边纪念碑 ,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新疆作为祖国边疆,与多国接壤,是祖国内陆要地,在纪念园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无限赤忱,他们是新中国的钢铁长城。

  在博尔塔拉这片热土上,居住着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帮扶,肝胆相照,同甘共苦,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故事。

  园区设计精美,雕塑表现内容丰富,形态生动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用地规模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从这里汲取精神营养、传承中华基因、汇聚奋进力量。

  纪念园火红的枫树、金黄高大的白杨树、依然青翠欲滴的松柏,斯磨着耳鬓,沙沙地对话,钻入了我的心底。缓步走近,一片片火红的枫叶落到了地上,像是铺就的火红的地毯,一个蒙古族小孩子在上面轻盈地跳着,转瞬间走出纪念园,奔向博乐滨河公园。当风经过园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花之香,就像一流涧水,在我的心底里流淌。

  三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片热土上,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书写了各自人生的辉煌,英雄模范的故事在时光里如日月星辰一样照耀着祖国西部边疆。

  镶嵌在博尔塔拉人记忆中的浓重的印迹,仍时光飞逝,毫不褪色。石匾上的一段段文字,将那一段又一段尘封已久的岁月再次娓娓道来。

  1995年8月19日,每位对朱军熟悉的亲人、同学来说,这天都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日子——原博乐市第四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朱军,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还差40天就要过13周岁生日的朱军,燃尽了最后一抹夺目的光华,永远地离去了。

  朱军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在博尔塔拉大地广为传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原博乐市四中,博乐市委、市政府和市团委先后分别授予朱军“优秀少先队员”“舍己救人好少年”等称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朱军“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爱民战士高继友(公元1955年-1974年8月17日)

  ,生前系卡昝河边防站卫生员。入伍后,高继友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经常义务为当地各族牧民巡回看病送药。1974年8月17日深夜,高继友得知,有一名蒙古族牧民的孩子突发疾病,生命危在旦夕。他不顾自身有病,连夜赶往救护,使其转危为安。返回途中过卡昝河时,因暴雨引发山洪,高继友连人带马被卷入河中牺牲。高继友牺牲时,年仅19岁。当地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爱民战士”!

  总有一些事物以自己独特的生命灵性,用坚强的毅力,勇敢的气魄,顽强的精神,让自己平凡的生命在孤独中,在艰难中,在平凡的坚守中,在静好的岁月里负重前行,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创造出令人感动而又敬仰的生命奇迹。

  阿黑牛是博州人民的英雄,这头被戍边官兵爱称为“阿黑”的老黄牛是1976年初夏来到玉科克边防连的。阿黑来到连队担当起为前哨班送物资给养的重任。寒来暑往,阿黑送走了一茬茬的官兵,在边防连服役17年,硬是在山间踩出了一条“牛肠小道”。

  1993年5月,阿黑无疾而终,死时头还朝着前哨班的方向。官兵们为阿黑立碑,上刻“颂牛碑”三个大字。后来,以阿黑为原型的《黄牛颂》成了玉科克边防连的连歌,颂牛碑也成了教育戍边官兵扎根边防、默默奉献的基地。多年来,玉科克边防连的官兵们发扬老黄牛精神,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甘当革命老黄牛,卫国戍边写春秋。

  岁月不居,精神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不往?

  一头牛,负重攀登,俯首躬行,无需牵引,不用催促,不待扬鞭自奋蹄,十七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跋涉在冰河、松林和尖刀利器一般的山道之间,无欲无求,任劳任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离开园区,耳边仿佛响起一曲蒙古族长调,婉转悠长。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