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青龙小镇的文化追求
来源: | 作者: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青龙小镇的文化追求

在青龙小镇举办的书画笔会。

    

    作为一个文化小镇,文化活动在这里比较频繁。省城的一些书画名家乐于将小镇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小镇常年联络的省城文艺界名人有书画家沈晓英、黄克毅、刘志杰等,诗人王庆华、梁志宏、赵少琳等

〖核心提示〗
    乡土的山水与文人情致,自古以来就有扯不断的联系。
    眼下,当我将笔触指向我省的青龙小镇时,心中油然而起一种别样情怀。
    青龙,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灵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以“青龙”冠名的小镇,在山西省现知两处,一处是阳泉北郊青龙镇(现名“河底镇”),一处便是阳曲县青龙镇村。
    青龙小镇,是阳曲县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这个小镇不是寻常的旅游服务景点。经过数年的发展,该小镇已成为阳曲县甚至太原市的一个著名文化旅游胜地,它的文化追求已经踏出一条新路。近日,一个规模宏大的华北榜书艺术大展拟在该小镇推出。青龙小镇还拟建立一个榜书文化园,长期陈列榜书艺术作品。由晏雪莲女士主讲的国学文化培训班拟于8月中旬在青龙小镇开班。一个接一个的文化活动为青龙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个浸润古代文化的驿站

    青龙小镇是位于太原市区北端阳曲县境内的一个古意盎然的文化驿站。
    许多民间传说淹没了这里的田野。
    青龙镇在清代以前叫“青蒿嘴”。这个地方恰好位于太原到内蒙古的交通要道上。四季车马不断。距离青蒿嘴5公里的东北角,有一个村庄叫王家庄。有一年,村里流行瘟疫,全村人死了一大半,传说是村子里来了一只“墓狐”(一种伤害人的鬼怪)所害。村里人不敢在王家庄居住,有的外出经商,有的迁移到青蒿嘴务农。
    当年,王道金兄弟3人举家迁居到此,凭借太原到内蒙古的这条要道开起了车马大店,因这条大道人流不断,生意很是红火,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到了大清康熙年间,王家的生意达到鼎盛时期,从南到北,不仅修建了108座喇嘛庙,还开有蘑菇店、药店、食品店等等。在津、京、晋、鲁、豫、内蒙古乃至东北和江南,王家有几百家买卖字号,遍布中国的大半河山。嘉庆期间,王氏后人王绳中为大清国捐银百万两。大喜过望的皇帝当即封其为“兵部侍郎”,赠銮驾一副,并授王绳中“百万绳中”匾额,另赐绣有青龙的云边金黄旗一面,上书“皇清敕赐”,以示满汉一家,与八旗弟子同等对待。为了感戴皇恩浩荡,也为了让青龙旗永伴王家和村庄,王家便把“青蒿嘴”更名为“青龙镇”。从此,青龙镇更是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万贯家财的王家,在青龙镇除了修建豪宅,还修建了十八堂、龙王庙、关帝庙、文昌祠等,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信仰文化群落。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家花园,有十几处之多。其中静安花苑,规模宏大,仅假山一项就耗资万余,花园的奇石来自全国各地。现如今太原迎泽公园门前的奇石有的便是移自此园。据说,上海豫园、北京故宫内均放置有静安花苑的奇石。
    青龙小镇这个位置,原来的古民居早已荡然无存。自汉代以降,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1000多年前,古镇居民为躲避兵刃之灾,在房屋下面修筑地下通道,并互相贯通。在离村1.5公里远的孤堡修建避兵窑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间防御工事。平时储物,战时藏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路过青龙镇,住在村中王家闺女的绣楼上。因为村民护驾有功,慈禧回京后,特许青龙镇王家按照颐和园“东文、西武、南龙、北凤”的皇家格局修建园林。
    清代以前,这个地方叫青龙寨。曾有十几个好汉在此驻扎,过着劫富济贫的日子。青龙小镇北侧不远处有一个土洞,传说是明代闯王李自成的藏兵洞。当地民间传说,青龙镇王家的财富,有一部分得自于李自成的溃兵之财。其中细节已不详,只留下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说。
    村西南的龙王庙、泰山庙,村西北的永和堂、双忠阁,无不投射出青龙镇当年的荣耀,只可惜由于战乱和人为毁损,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和美丽的传说了,但它所折射出的的确是那种沧桑之美和山西人的开拓精神。
    现在,这个地方是一个城堡;四四方方一座城,绿树掩映中显示出的一片绿意,几分古意。令人惊奇的是,小镇东大门旁边,近年来还清理出一眼古井。据民间传说,这口井很深,当年打井的时候打透“地眼”,发现下面另有一个世界:男耕女织,熙熙攘攘。正在观赏之时,一股大水涌上来,村民赶紧用一口大铁锅盖住泉眼。从此,这眼井的水便带有一点铁腥味了……
    由于这里的厚重历史,一些影视剧组经常在这里拍片。古装动作大片《血滴子》、故事片《红军东征》等都曾在这里拍摄。
    这正是:万里程途有驿站,千年古村曲直间。

一个诗情画意交融的部落

    走进青龙小镇,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的文化氛围。
    这是一个古意盎然的山寨。首先观赏到的是寨门上的一副对联:
    古阳直,今阳曲,阳天阳地;
    大龙城,小龙镇,龙舞龙飞。
    联语中“龙城,龙镇”好理解。说到“阳直,阳曲”,便引出一段掌故。近查典籍方知;阳曲县古属太原郡。东汉末移置,晋因之。北魏属于安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阳直”。开皇十六年改名“汾阳”。大业年又改阳直县。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复名阳曲,属并州。
    曲直之间数百年。
    这个县还曾被称为“狼孟。其含义已不可考。但谁也没有想到,经过数百年沧桑,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绿意盎然的文化小镇。在小镇的入口处,我们看到了几个文化团体的铜牌:中国榜书协会接待点,太原政商书院活动基地,龙城书画院创作基地,太原诗词学会活动室。
    笔者采访时,这里刚开展的是“耿跃书法展”。曲折的长廊里,悬挂着数十幅耿跃先生的扇面书法。二楼长廊上悬挂着耿跃新近创作的各体书法。其中模仿清代书家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十分显眼。在这里我们看到青年画家王川彪画的“群驴图”,老画家高润虎画的梅花以及赵武安先生画得栩栩如生的大虾。
    作为一个文化小镇,文化活动在这里比较频繁。太原市一些书画名家乐于将小镇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小镇常年联络的省城文艺界名人有:书画家沈晓英、黄克毅、刘志杰,诗人王庆华、梁志宏、赵少琳等。
    在这里,我们还能找到阳曲县乡贤马文蔚先生的有关资料和踪迹。马文蔚(1904-1988)是阳曲县黄寨村人,是人民币票面上“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由于钱币的流行,它的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汉字书法。当年,马先生蜗居阳曲老家的时候,经常到青龙小镇附近散步。这里应当能找到这个书界名人的踪迹。最近文艺界人士正在采访马先生的轶事。相信不久就会有成果公布。
    这是一个文化艺术浸润的小镇。这里几乎每月都有书画笔会。每周都有茶艺表演。由于茶事活动频繁,胡氏荣茶干脆将它们的展板和茶台设置在小镇二楼上了。去年秋天,小镇还接待了50名旗袍表演艺术家。精彩的旗袍表演让小镇和周边的原住民大开眼界。在这里,客人们还能欣赏到山西大学教师马靖宇先生的二胡独奏,书法家张满怀和马令舒的悬纸书法表演。
    在小镇大厅里,我们能欣赏到书法家沈晓英、崔绍伦、石跃峰、高晋勇等人的书法作品、刘贵忠的工笔侍女以及高润虎的墨竹。画廊窗台上,陈列着许多古物和农具:石磨、弓箭、木犁、木锹、舂臼等。
    有道是:绿水绕村清漱玉,青山当户翠生烟。

一个生态旅游的试点

    据专家分析研究后指出:青龙小镇位于阳曲县民营工业园区大门对面,因毗邻青龙古镇,与即将建成的华夏文明文化产业园隔路相望,近在咫尺,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为了获得良好的科研支持,近年来,小镇已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寿乡食用菌有限公司,珠海绿手有机农场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青龙小镇农家乐是由山西青清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旅游接待基地。小镇租用耕地100余亩。合作土地100亩,租赁集体河滩荒地30亩,购置国有土地8亩,成功地种植了大棚蔬菜和新品种小杂粮。去年以来,小镇又成功地进行了名优品种青椒和甜瓜、草莓、樱桃的育苗,并经国家商标批准注册“青龙镇”商标,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小镇种植园内,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青龙镇”牌草莓。小镇大面积种植的森研99号草莓,颜色、形状、口感都很好。在小镇的草莓种植园内,笔者见到了青龙小镇的总经理崔三如。她是一个朴实而又勤勉的实干家。她头上没有绚丽的光环,胸前也没有闪光的勋章。但当人们提到阳曲县的功勋人物时,必定会提到三如。她是从太原市机械工业局提前退休的公务员。她自筹资金在阳曲县侯村乡创办了以“青山、清水、亲情和谐,绿色环保,健康发展”为主题的大棚蔬菜基地和文化艺术驿站。除了向周边居民提供新鲜、环保的蔬菜外,这里的文化活动每周都吸引着太原和晋中的居民。
    为了办好这个文化小镇,去年夏天,崔三如还率领了一个20人的考察团专门去陕西袁家村考察,学习那里的先进管理经验。袁家村的民俗文化给了她很多新的启示。
    在阳曲县华夏文明文化产业园和民营工业园区的双重带动下,这里的农业科技活动在文化引领下,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青龙小镇基地已基本建成一个以文化开路,以养生、观光、拓展、娱乐、诗词、书画为一体的知名农家乐文化基地。依托青龙古镇,此地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这里会看到一个浸润着古文化的诗意更加盎然的文化小镇。
    这正是:四四方方一座城,文化开路亦养生。

〖相关链接〗
    青龙小镇微档案
    青龙小镇农家乐是太原市阳曲县青龙镇南端的一个旅游接待基地。位置在阳兴大道近侧,青龙镇南侧。小镇拥有果园、蔬菜大棚、鱼塘、鸡舍,还成功进行了名优品种青椒、草莓的种植,并经国家商标局注册“青龙镇”商标,是一家以养生、观光、拓展、娱乐为一体的知名农家乐文化活动基地。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