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大马营镇: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告别“穷日子”
来源: | 作者:甘肃日报
  近年来,山丹县大马营镇紧紧围绕县委“1255”总体工作思路和《山丹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践行全域旅游、打造特色乡镇”为目标,以全镇“四片三区三线两中心”为重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药材等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增收致富的路。
 
  “小蘑菇”撑起“大扶贫”
 
  圈沟村是县上确定的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共6个社、237户、873人,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5户、265人。对于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的小村庄,如何让群众脱贫致富,是一个大的难题。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该镇抢抓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和南方夏季食用菌紧缺的市场,鼓励引导致富能人投资900万元,在圈沟村组建了全县首家具有年产百万袋食用菌菌棒生产线的村级企业金樽源农牧有限公司,建成香菇、黑木耳培育大棚100座、养菌棚20座,30万棒的菌棒培育棚一座、50吨的保鲜冷库和冷链运输设备一套,同时,配套食用菌烘干设备10套。
 
  至目前,全镇共建成食用菌大棚500座,年入棚菌棒200多万棒,食用菌产业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食用菌种植的全面推广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经济拮据的状况,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大马营镇脱贫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娃娃菜”种出“大名堂”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了,贫困户的日子才能慢慢好起来,对脱贫才更有信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该村党支部书记田世昌说。
 
  该镇夹河村利用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资源优势,把传统农业发展成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自打种植高原夏菜以来,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就有了活儿干,守着家门口就能挣7000元。”夹河村村民曹惠珍高兴地说。
 
  基地采用“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引进江苏扬州蔬菜协会生态有机蔬菜种植技术,采取合作共建、效益共享的方式,由山丹县焉溪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苏朝辉农业公司深度合作,并签订长期购销合同。采用水肥一体化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流转夹河村土地300亩,培育娃娃菜等优质有机蔬菜,紧抓7-9份全国蔬菜市场供应短缺空档期,专供上海和江苏市场,发展高原夏菜特色产业。同时,为附近农户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务工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同时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新泉、楼庄等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利用资源优势,流转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大棚100座,夏季种植有机美国西芹,秋季种植有机红叶莴笋,夏秋两茬棚均收获西芹3吨,红笋3.2吨,产值达到17000元,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中草药”带动“致富路”
 
  黄天俊曾是新泉村的贫困户。如今,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他逐步摘掉“穷帽”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我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社,再加上平时在药材地里干活,一年下来不仅能得到分红,还能拿到6000多元的务工收入。”黄天俊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今年来,该镇立足水土资源和冷凉气候条件,按照“合作社运营、贫困户参与、全民投入、入股分红”的原则,在新泉村种植黄芪、独活、羌活、防风、大黄等中药材1288亩,以折资入股形式投入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借助扶贫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推行群众增收致富的“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山丹县泉兴合作社,吸纳农户30户、带动22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分红资金不低于入股资金的8%,同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形成“分红+劳务”收入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同时积极与周边条件成熟的合作社签订购销合作协议,计划购进中药材生产加工设备,建成中药材初加工点1处,初步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推行“合作社+农户+科技+互联网”的产业经营模式,树立品牌,提升经济效益,提高产业收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