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空壳村变实业村 组组产业兴 户户日子旺
来源: | 作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9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亚军)寒冬时节,细雨蒙蒙。走进重庆彭水鹿鸣乡双枫村,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又到农闲时节,村民们三五成群,围着火堆坐在一起细数着2019年的收成。“我上个月卖了1000斤土豆,收入1000块钱。”“今年行情好,我卖了4头猪,有2万多块钱。”“我的蜂蜜卖了100斤,也赚了1万多块钱呢。”……
 
  一支队伍
 
  带来新希望
 
  曾经的双枫村,贫穷,落后。
 
  “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留不住人,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双枫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其印回忆起刚来到这个村庄的情景,忍不住感慨,“村民也无心发展产业,遇到事情就跑到村委会吵闹。”
 
  通过摸排走访,驻村工作队发现,这和部分村组干部思想懈怠,作风懒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决有关。
 
  于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经过商议,决定实行每周定期走访、每周定期接访、干部定点联系、问题定人核实、每月定期解决,信访事项全公开、处理结果全公开工作制度。
 
  没想到,“五定两公开”工作制度搭起了干群“连心桥”。
 
  “群众看到我们实实在在地做事,对干部队伍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双枫村支部书记冉光兵说,干部用心服务,群众的矛盾纠纷消失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民心齐,发展产业便有了动力。
 
  “村里很多地都是撂荒地,看着怪可惜的。”为了发挥土地的真正价值,聂其印决定向县市场监管局寻求帮助,“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要因地制宜,产业发展才能长久。”
 
  最终,双枫村请西南大学农业专家前来,结合双枫村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制定了最适宜的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
 
  组组有产业
 
  “我们现在1组有120亩的花椒基地和一个存栏量200头以上的养殖场;2组有560亩的清脆李基地和存栏量200头以上的养猪场一个;3组有100亩的蒲公英;4组有300亩的板栗基地和一个100群以上的蜂场;5组有200亩的糯玉米种植基地;6组建有一处50个大棚的芦笋基地,同时种植烤烟150亩;7组有存栏量超过50头的养牛场一个,烤烟种植500亩。”说起双枫村现在的产业发展情况,聂其印如数家珍。
 
  曾经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组组有特色产业的“实业村”。
 
  “今天又卖了五十多头猪,养猪场的二百多头猪全都卖完了。”冉润江是双枫村2组的养猪大户。2019年,他的养猪场卖了220头猪,实现产值140万元。
 
  “将村里的产业帮扶资金、集体分红和村民务工工资除去,我还净赚60万元。”提到2019年的收入,冉润江乐开了怀。
 
  原来,冉润江的养猪场除了自己投入外,还包括村集体产业帮扶资金入股30万元以及农户通过物资材料劳务等折价入股,年底按照入股比例分红,2019年,冉润江的养猪场带动附近3户农户增收,也让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2018年,双枫村还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引进企业,以“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在3、4、7组共栽种了663亩的板栗树与核桃树。
 
  “公司提供树苗,村民不仅可以通过栽种、管护树苗赚取劳务费,还可以拿到5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据聂其印介绍,公司一共为村民发放了1.8万元的工资,板栗基地和核桃基地让18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贫困户冉仕勇就是其中之一。“栽一根苗子一块钱,我一天挣得到250块钱。”冉仕勇高兴地说,“投产之后还有分红!”
 
  据悉,为了让农户实现增收,板栗基地与核桃基地投产后所产生的利润按照农户、公司、村集体5:4:1的比例分红,利益更多地向农户倾斜。
 
  多渠道销售
 
  铺就致富路
 
  2019年12月24日下午,吃过午饭,双枫村3组村民张得华背着背篼,来到了双枫村便民服务中心,背篼里装了10斤红苕粉和50个土鸡蛋。
 
  “一共200元,您收好。”家里的农产品又变成了现金,张得华乐呵呵地将钱揣进了裤兜。
 
  “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也要找好销路,才能让村民的农产品卖得出去,卖得出好价钱。”聂其印说,2019年3月,村里成立了彭水县两千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为村民代销农产品。
 
  “公司旗下建成了电商服务中心,村民可以将农产品拿来由我们代销。”聂其印算了算账,2019年驻村工作队为农户代销红苕粉、腊肉、土鸡蛋等农产品,共卖了4.6万余元。
 
  同时,在县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双枫村的农产品还搭上了“消费扶贫·直购通道”,直接从地里到了超市里。
 
  “2019年7月,我们与对口帮扶的黄家镇、鹿鸣乡、石盘乡党委、政府联合佳慧超市设置了‘消费扶贫·直购通道’特色农产品专柜,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增收。”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严昌平说。
 
  “以前我家的洋芋都是背到场上去卖,人又累,只能卖0.8元/斤,现在安逸了,村头直接到我家里收,还卖1块钱/斤。今年我卖了500公斤洋芋,收入了1000块钱哩!”自家的洋芋2019年全部卖到超市里,村民王清碧高兴不已。
 
  农超对接,让村民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市场化”。
 
  “今年,我们销往超市4000斤洋芋,1万多斤糯玉米,100多斤红苕粉……村民一共增收2万元左右。”细数2019年的销售情况,聂其印由衷地为村民高兴。
 
  “我们还和‘美菜网’签订了农副产品销售订单,每月帮我们固定销售一批农产品,现在不愁卖不出去,只愁农户没得那么多农产品。”聂其印的“愁”,恰好成了村民的“乐”。
 
  如今,双枫村的产业遍地开花销路不愁,村民们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