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水城:小菌朵绽放脱贫大产业
来源: | 作者:新华网
  4月26日,春和景明。
  水城县米箩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内,23万菌棒吐露生机,100多人在采摘、洒水、分拣、打包……
  “每天采摘七八吨菌菇,销往贵阳、重庆、深圳。”缪贵军步履不停。
  “菌菇是短平快产业,很稳定。”妻子朱运云信心满满。
  夫妻二人来自水城县野钟乡响石村,是远近乡邻熟悉的食用菌种植大户。
  而此前,他们一直在广东、深圳打工,收入也不错。但跨山越海的奔波,总觉得日子飘零不定。2015年,两人回到响石村,选准食用菌,前往四川、云南等地学习后,在45亩土地上搭连体棚种起了羊肚菌。
  而一直到2018年,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损失了200多万元。“山穷水尽时,真是感觉跌到人生的最低谷了。”缪贵军坦言,“但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不同菌种,生长环境不一样,对大棚的要求也不一样。”总结原因,缪贵军说,仅靠努力不行,基础设施得跟上,种植技术也要强化。
  彼时,搭乘农村产业革命春风,水城县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缪贵军找到了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康群缘生物科技公司是水城县的平台公司,以完整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链条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提供大棚、菌棒和技术指导,成为了缪贵军的“及时雨”。
  借助好政策,缪贵军在水城县果布嘎乡大寨村租了86个大棚种植羊肚菌,在米箩镇租了3个大棚种植秀珍菇、姬菇等品种。种植经验加后方保障,缪贵军夫妇摸清了不同菌种的“脾气”。
  “今年羊肚菌的纯利润在100万元左右,米箩镇的3个大棚预计每年有150万元的收益。”缪贵军说。
  时下,羊肚菌采收即将结束,缪贵军一边与平台公司选产品、制菌种,一边为清棚做准备。去年试种6万棒黑皮鸡枞菌,每斤30元,他赚了20万元,计划今年再投入20万棒。
  “打好时间差,发展高经济价值的产品。”虽然今年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缪贵军却干劲十足。
  今年初,滞留的8吨多菌菇,米箩镇政府按市场价帮助出售到机关食堂、超市、社区,甚至送往路边服务点销售。
  危难之时政府的倾力扶持,缪贵军感恩于心:“要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
  父亲采摘、母亲分级、儿子管理,阿嘎镇松绿村村民萧忠才一家都在缪贵军的大棚里打工。从菌棒入棚到采摘出菇,萧忠才勤勤恳恳,他说:“父母每天80元,我每月3000元,一年存款10万不难,今年也脱了贫,家乡有了好产业,我们过上好日子。”
  从果布嘎乡到米箩镇,贫困户优先务工,已有200多人跟随缪贵军以菌为业。
  小菌朵,大产业。据统计,2019年,水城县生产菌棒5125万棒,种植4372万棒,总产值4.83亿元,通过菌种场带动稳定就业近4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种植基地带动临时用工人员4200人(次),人均月收入1800元左右。
  作为“9+3”挂牌督战重点县之一,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水城县乘势而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一手抓生产种植,一手抓提能增产。
  在管好用好2个菌种生产场和3377个种植大棚的同时,水城县还启动杨梅菌种场二期生产线改扩建,提升菌棒生产能力,并加大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寻求技术支撑。
  果布嘎乡长熊朝献也分享着喜事:“不少农户都找我筹划租用大棚种菌!”
  从户自为战向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水城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正扎根乡土,共同采摘希望。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