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在脱贫路上的壮志豪情
来源: | 作者:陕西日报

  不久前,咸阳市扶贫励志广播剧《无翅的飞翔》荣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消息传来,咸阳文艺界一片欢欣鼓舞。书写伟大时代,记录历史进程已成为咸阳文艺界倾力创作的一个方向。
 
  近年来,咸阳文艺创作中的脱贫攻坚题材十分亮眼。以脱贫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小戏、小品、相声、快板、图书、广播剧等,成为当下咸阳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表达。这些作品,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凸显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踏实作风,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小戏剧有大作为
 
  “这是我第3次观看扶贫小戏,每看一次,我的内心就振奋一次,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大了。”家住礼泉县赵镇尧都村的贫困群众杨召孟观看小戏《扶贫新歌》时激动地说。2017年杨召孟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只要有扶贫小戏演出,他就会赶去观看。“因为我身体不灵便,日子过得不如别人,总觉得矮人一头。自从看到小戏里的人物不管再难也能在逆境中挺直腰板,我就一下子有了信心。”2018年,杨召孟如愿脱了贫。
 
  像杨召孟这样在文化扶贫中感触颇深的贫困群众还有不少,在旬邑县马栏村上演的扶贫小戏,就得到了贫困群众郭中华的共鸣。
 
  “前些年生活困难,看病坐个车都要找人借钱。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条件好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里真是无比感激!”小戏《上任路上》演出结束后,郭中华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
 
  《上任路上》讲的是上级组织部门重视基层干部队伍配备,为每一个重点扶贫村委派一名第一书记抓扶贫工作的故事,其创作原型是礼泉县昭陵社区皇城村第一书记魏力。真人真事不仅让观众看着过瘾,也让魏力深受鼓舞。“我一定会牢记使命,高标准完成包抓村精准扶贫任务,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魏力说。
 
  礼泉县是闻名全国的“小戏之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礼泉县充分发挥“小戏之乡”的文化优势,把小戏创作、排演作为扶贫扶志的重要手段和文化惠民活动的有力举措,创作编排了《上任路上》《清明雨》《扶贫新歌》等30部主题突出的扶贫小戏,在全县各镇街和重点贫困村巡回演出了120场次,并编印制作扶贫小戏画册,让贫困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深受教育启发,鼓舞了贫困群众奔小康的士气。截至目前,礼泉已开展小戏扶贫扶志惠民演出230余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接着地气、冒着热气,是礼泉小戏的特点。小戏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锤炼打磨而成的。秦腔小戏《清明雨》改编自淳化县石桥镇阳坡村贫困群众的真人真事,在创作过程中,创编人员在阳坡村连续驻扎40多天,白天深入扶贫一线,晚上挑灯夜战搞创作,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使作品更加贴近基层群众,更加反映现实生活;眉户现代小戏《扶贫新歌》,以礼泉县烟霞镇东周村贫困群众为原型改编,为了把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塑造得形象逼真,小戏演员在东周村一住就是20多天,通过面对面观察学习,使舞台角色更加生动饱满、深入人心。
 
  “好戏扎根于人民群众心里,只有深入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用真挚情感创作、塑造出来的脱贫攻坚典型形象,才能引起群众共鸣,文艺工作才能够不断出新、不断出彩。”长期从事基层文艺工作的礼泉县戏曲家协会主席周佩玉说。
 
  “我们将精准扶贫政策内容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让群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了解党的惠民政策,实际感受和理解脱贫攻坚的意义。”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社深有感触地说,在小戏巡演过的乡镇,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变化,村里赌博、酗酒、吵架的现象少了,大家开始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满怀信心地奔小康。
 
  励志扶贫电影《无翅飞翔》
 
  传递温暖正能量
 
  16年前,一场意外使他失去了双臂,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从“被帮对象”到“扶贫能人”。他就是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淳化县马家便民服务中心桥上村的刘斌。
 
  12月6日,初冬时节,刘斌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两个袖子空空垂下来。尽管空气带着丝丝寒冷,刘斌心里却温暖如春。正是眼前的一群羊,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刘斌自幼生活艰辛,命运多舛。2003年,刘斌在打工时不幸被棉花打包机轧断了双臂。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气馁,立志要改变贫困生活。有一次,他在赶集中遇到了做“羊生意”的姚红运,从此他跟着姚红运做起了“羊生意”。淳化县扶贫干部王琪听说了刘斌的事情,便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带着他跑项目、争资金,还为他家拉上网线,购置了电脑,解决他在养殖中遇到的困惑,并帮助他成立了淳化博涛养羊专业合作社,吸纳6户群众(含3户贫困户)入股。
 
  之后,帮扶干部还为刘斌争取到了残疾人自主创业金和互助资金贷款3万多元。2017年年底,刘斌的养羊合作社为每户分红3000余元。2018年,合作社养羊达到300只,每户收入5000余元。“刘斌这娃有志气而且很实在,跟他搞合作社我放心。”73岁的桥上村村民蒙思文说,他投入了5000元加入刘斌的合作社,并已经拿到了900元分红。目前,投资近200万元的现代化养殖场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养殖规模将达到1000只,还将带动1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
 
  今年8月,咸阳市根据刘斌事迹拍摄了励志扶贫电影《无翅飞翔》。剧中人物刘文武由刘斌本色出演。“当知道要拿我的故事拍电影还要让我演出时,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艺术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况且我现在过得很好,不想再回忆那段痛苦的过往。然而为了挖掘我的故事,主创团队专门来到我家,与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深受感动,因此我下定决心出演剧中角色。”作为《无翅飞翔》的电影原型,刘斌希望自己拼搏向上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勇敢面对生活的考验。
 
  “听说‘无臂羊倌’刘斌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了,他自强不息、带领大伙一起致富的事迹带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他是我们淳化人的骄傲!等电影上映后,我一定要去看看。”淳化县东坞镇东坞村村民郭广森充满期待地说。
 
  巧手绣出“致富路”
 
  12月9日,记者在武功县游凤镇游凤村的武功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馨绣公司)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工人们仔细地绣着每一幅图案,在手指翻飞中,牡丹、荷花、老虎、昆虫、壶口瀑布等刺绣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令人暗暗称奇。
 
  51岁的梁卫平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灵动的手指间针线飞舞,素色的绣布上花团锦簇。梁卫平从小就有刺绣的基础,2009年进入馨绣公司。然而她做梦也没想到,在她进入公司的第二年,丈夫突然去世,留下了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我独自一人,该怎么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回忆往昔,梁卫平的语气中充满感慨,“幸好有这份刺绣的工作,每月稳定的收入让家庭稳定不少,孩子们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馨绣”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本意。馨为飘散很远的香气,馨绣即带有香味的刺绣;二是出于心意。我国古代才女苏蕙倾心绣制的回文诗《璇玑图》,841个字可组成4000多首不同的爱情诗句,其奥妙就在于一个“心”字,馨心相通,二者相融。今日馨绣沿承苏蕙灵智,让中国传统民间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武功刺绣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杰出代表。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武功县人社局携手馨绣公司,通过大力发展刺绣产业,带动基地周边农村妇女就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公司对贫困妇女采取两种就业形式:年富力强、家庭无拖累的,可在基地脱产上班,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年龄稍大、家里有拖累的,可在生产点上班或在家作业,年收入在1万元至2万元。”馨绣公司总经理计清说。
 
  为了更好地发展刺绣,企业还从苏州、甘肃等地聘请高级专业技师,采取下乡入村巡回培训,方便群众,悉心传艺,让受训学员努力掌握刺绣技术,大力开展民间手工布艺技能培训,先后培训农村妇女3000多人,还在各乡镇的80多个村建起了教学点,带动当地5000多名妇女从事民间手工布艺事业,每年制作各类刺绣布艺产品3万多件,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刺绣已成为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