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喷三防”,主要靠农民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也喷洒不了多少亩地。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轻松搞定200亩,喷洒均匀还省药省水。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操控员不断涌现,带动农田作业效率不断提升。
8月4日,在邓州市裴营乡前郑村一块玉米地旁,55岁的无人机操控员张道飞手持遥控器,实时调整飞行高度和喷药流量。屏幕上的电子地图显示,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低空飞行,雾化的农药均匀地洒在玉米叶上,每亩地的用药量精确到毫升。这位扎根农资行业30余年的“老把式”,如今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
喷洒农药
老农资人的科技转型路
“我干农资30年,就信一条,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底气。”张道飞曾是邓州市裴营乡供销社职工,20世纪90年代,他便在家乡开设农资销售点,致力于服务当地农民。
张道飞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看农业新闻,深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2021年,某农药公司开展“购药赠无人机”促销活动,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一次性购进10万元农药,获得一台大疆T20P植保无人机。当天,他就与公司签了合同,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农资人。
可真要玩转这“铁疙瘩”,张道飞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好在厂家提供了为期十几天的培训,理论与实操双管齐下。张道飞从简单的悬停、升降,到复杂的航线规划、绕障飞行、精准喷洒药液等,一遍遍重复操作,加强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培训结束后,张道飞便迫不及待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随着无人机在农田上空灵活穿梭,药液均匀地洒在玉米叶上,围观的农户纷纷竖起大拇指:“老张,这高科技真中!”通过无人机精准作业,农田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工费用,还实现了农药、化肥的精准施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许多农户纷纷表示,愿意尝试这种高效、环保的作业方式。
准备作业
无人机作业开辟增收新路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药喷洒成为留守老人面临的难题。张道飞的邻居一家都在外地务工,承包地靠亲戚帮忙打理。以往农忙时,雇人给二三十亩地喷洒农药需要好几天,且人工费高昂;改用无人机作业后,作业时间缩短至几个小时,效率高、成本低。
“以前农资店只卖农药和化肥就行,现在得懂飞控、会规划。”张道飞说,用无人机为买农药化肥的农户服务,这让他完成了从传统农资从业者到科技型农业服务者的转变,为自己的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这一转变不仅扩大了他的业务范畴,更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无人机打药效率高,叶片正反面都能覆盖到,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明显。”一位前来预约作业的农户说。张道飞将服务定价为每亩5至6元,比市场均价低20%,还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很快积累了口碑。张道飞说,“从春到秋,只要是农作物需要打药、施肥的时节,无人机就没闲着,作业订单排得满满当当,最多时一天作业面积200亩。”
“卖农药、化肥是根本,无人机作业是延伸,两者相辅相成。”张道飞说,守住老本行,再跟上科技的脚步,农资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检修机翼
科技赋能下的“新农人”智慧
在玉米地上空,植保无人机正按规划的路线喷施农药和化肥。张道飞熟练操作着遥控器,只见他左手控制高度,右手拇指轻点屏幕调整喷幅,动作精准又沉稳。
“玉米1.8米高,飞行高度就得设1.5米,螺旋桨的下压气流才能把药液送到叶背和茎秆上。”他边操作边讲解,30多年的农资经验让他对“药、机、田”的结合有了独到见解: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施药量,依据风力大小改变飞行速度,甚至能通过叶片颜色判断药剂配比。
“植保无人机操控员,既要懂机器,更要懂庄稼。”张道飞感慨道,现在的植保无人机早已不是简单的“空中喷雾器”,GPS定位避免重喷漏喷,智能系统精准控制药量,比人工节省30%的农药和50%的水。
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植保无人机因高效、精准的优势,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无人机操控员的职业潜力,纷纷加入这一行业。张道飞表示,真正的农业现代化不是淘汰“老把式”,而是让像他这样的“土专家”学会运用高科技。科技赋能,勇于创新,植保无人机的日渐普及只是“新农人”智慧的一个缩影。这一行业的不断探索,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更为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
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
上一篇:滴灌带爆裂 农作物受损严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