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会议强调,要密切配合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首先需要迈过“天气关”。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挑战,气象部门瞄准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应对能力,以机制创新为纽带、科技赋能为驱动,联动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国范围推进多层次合作实践,成效明显。
从“信息壁垒”到“协同作战”
应急联动机制更成熟
“乡镇协理员一收到为农气象服务材料,就带着志愿者赶来帮我们收桃子了。”浙江省泰顺县司前镇里光村桃园管理员林思兵看着抢在台风“丹娜丝”登陆之前抢收的500斤水蜜桃,对气象服务竖起大拇指。
这得益于泰顺县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的紧密协作、精准发力。在精细气象服务的指导下,农户成功抢收高山杨梅2000余斤、毛豆90亩,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三夏”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国家气象中心成立了保夏粮丰收气象服务工作专班,联合农业农村部有关单位,定期会商,发布风险预警,每周发布两次的《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更是为夏粮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乡镇协理员在桃园里协助果农采收水蜜桃。泰顺县气象局供图
在与农业农村多部门传统合作基础上,气象部门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技术研发,联合开展风险预警合作,成效显著。
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气象部门联合各部门发布气象风险预警1.9万余条,较上年提升12%。其中,在农业农村领域,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累计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48期,助力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进一步缩减。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创新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为小麦产量减损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灾后应对”到“风险预控” 风险预警更便捷
“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可能有降雨,今天得赶快把剩余的几亩水稻收了。”7月16日,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水稻种植大户岩应通过村里的应急广播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后,立刻组织人手抢收早稻。截至目前,全县已收获早稻3.3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34.08%。
基层快速便捷的风险预警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全链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程”正在改写防灾逻辑。该工程整合“风云卫星+1公里格点预报+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冬小麦干旱、夏玉米热害等10余类灾害的30天风险预警模型。
8月5日,河南省临颍县气象局组织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来到杜曲镇、台陈镇等粮食主产区,开展夏玉米大田调查。程之琪摄影
在河南,根据气象部门建议,今年全省小麦“一喷三防”总实施面积达1.32亿亩次,灌溉1.15亿亩次。河南省气象局在郑州农试站、新乡“中原农谷”两个试验点开展的效益评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按照干热风预警提示采取措施的地块,小麦千粒重普遍提高1.5克至1.9克,亩产增加约30.1斤至38.2斤,按干热风监测影响面积约5000万亩计,初步预估全省挽回粮食损失15.1亿斤至19.1亿斤,在中原粮仓践行着“观测即服务”的理念。
在山东,冬小麦全生育期精细气象服务试验显示,服务地块每亩净增收达67.5元至78元,气象服务单产贡献率达8.7%至9.0%。
从“大水漫灌”到“智能灌溉” 技术合作更深入
“天气预报说下周可能升温,得赶紧把剩下的节水设备调试好。”在河南上蔡无量寺乡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技术员老李打开手机上的“智能灌溉”APP,准备查看墒情数据。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上蔡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超144万亩,一场农田“变形记”正在这里上演。
目前,河南省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3.160, 0.01, 0.32%)相融合,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离不开气象、农业农村、水利等多部门的深度协同和智能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
通过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在田间布设的智能小气候观测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农田状况尽在掌握。土壤墒情数据实时回传,一旦低于阈值,灌溉指令即刻下达,实现精准“补水”;若雨水过多,排涝预警也会第一时间发出,助力农田“解渴”又防“溺水”。
上蔡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谢卫华介绍,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基本覆盖全县,显著改善了生产条件,提升了综合产能,增强了发展后劲,有效缓解农业发展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农田“体质”明显增强。
在示范区里,新打的300多眼机电井如同田间“哨兵”,50米一个的出水口让清水“立等可取”。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手打造的智能灌溉系统让用水量直接减半,彻底告别了“大水漫灌”。
从“传统农险”到“指数保险” 风险减量更创新
随着种植模式变化,气象指数保险也在创新求变。今年,青岛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联合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小麦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和小麦收获期气象指数保险,为麦农提供贯穿小麦生长关键期的“双保险”。
今年3月初,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签发了青岛市首单小麦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即墨区移风店镇的3300亩小麦抵御“倒春寒”等风险,铸起66万元的“保险柜”。进入6月,小麦收获期临近,又一创新险种落地——小麦收获期天气指数保险迅速铺开。截至目前,已为即墨区超过12万亩小麦提供承保服务,风险保障金额高达6000余万元。
这两项保险产品的核心在于“气象指数”理赔机制。它们以客观、精准的气象监测数据作为理赔依据,针对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如拔节孕穗期、成熟收获期)最易遭受的灾害——低温冻害、强降水、大风及连阴雨等,科学设定不同的气象灾害触发阈值。一旦保险期间内监测到的累计气象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设阈值,理赔程序自动触发。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农业保险中存在的现场定损难、理赔周期长的痛点,大大提高了赔付效率,为农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风险保障,让麦农面对天灾时更有底气。
从山东的保险理赔到云南的便捷预警,从河南的农业直通气象服务到国家级的灾害预警工程,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的协作已形成立体化协同网络。这种深度融合的防灾体系,不仅使粮食生产安全防线更加稳固,更开创了以科技赋能农业、以智慧抵御风险的中国式现代化农业新路径。当气象数据在田野间奔流,当防灾指令在云端交汇,一幅依靠科技力量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喻彦、王静娴、张秋颖、邵志男、张弘、王彦娜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马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