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贵州平塘:挖掘乡愁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今年以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文旅部门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挖掘“老物件”为重点,以文促旅为核心,有效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谷桶、斗笠、石磨、水桶、织布床……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长河、塘边镇双河、平舟镇京舟等村寨,设立有“老物件”收集展示厅,“老物件”是每个村民古往生产生活的见证,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变迁,它们被逐渐替代,大部分被遗弃在角落“自生自灭”。


“老物件”是每个村民古往生产生活的见证

今年来,平塘县文旅部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开展挖掘“老物件”乡愁进行收集,再结合每个村的历史文化及主打产业,将老物件乡愁进行“装扮”,科学规范地打造系列主题村落。

塘边镇双河村“乡愁展示馆”,布依文化器具而陶醉,《杨世家谱》课本封面已成破,却保存完好,陲若阀所的书页,散发着淡淡墨香,从序言,名人撰,家训家规,到主诗千福原游,均有记载。双河“乡愁展示馆”,主要立足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经济发展,一方面可安定人心,让老百姓感受到人情和温度;另一方面也可借势乡愁产业,打造成“乡愁记忆馆”,更有一份乡愁情怀。


打造成“乡愁记忆馆”,更有一份乡愁情怀

在卡蒲毛南族乡长河村的“乡愁记忆馆”,只见在靠门边的墙角,放置着一个石磨,那沟纵横的磨盘,石槽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过往的沧桑。这对石磨,对于毛南族的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时候,从记事至离开老家进城读高中,就曾干过推磨杂粮的活儿。说到石器,不仅如此,那些一个个老农具,曾经都使用过,那一慕慕场景就浮现在眼前,想起那个时候的人们多苦啊。石器,是当时村民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石器,是用来将五谷杂粮磨成面粉的必备工具,最早的旧石器时代,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而新石器时代,距今也可上溯到五千年,然而在八十年代初期,可以说我们很多的农村家庭,都还在使用这落后的石磨。

忆苦思甜,虽然《乡愁记忆馆》是过去农村人居生活的缩影,是浓浓乡情的唤醒地。每样老物件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悠长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成为村民永远无法忘却的“乡愁”,延续着地方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构成一个又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挺起乡村振兴热潮,结合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乡愁文化,融入一二三产业,以区域文旅为核心,以“老物件”唤起地域的文旅之魂,为“一村一品”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区域内的“一村一品”不再只是注重产品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将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全面激活村域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届时也将能吸引更多拥有“乡愁”情怀的在外客商重归故里投资兴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资本”。


“活”着的民族文化记忆

据了解,该县文旅部门以“老物件”文化撬动地域发展的原动力,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多的可再生动能,传统纯手工艺人无可比拟的。特别是牙舟陶,这些手艺背后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却是现代技术无法抗衡,有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以文化发源地村落为中心,打造发源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等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文化传统价值认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多再生动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