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坚守初心之路 开创致富之门
来源: | 作者:金沙县委宣传部
        
       稻谷被“抢订”,鱼虾“钱景”广。这是目前金沙县禹谟镇金坝村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实现稻谷与鱼虾双丰收后的可喜场面。
  金沙县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让兴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找准方向,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助推器”,更是检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试金石”。
  如何让产业扶贫更精准、更长效?
  金沙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立足坝区资源禀赋,坚持“绿色、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稻+鱼”“绿色稻+虾”“绿色稻+蛙”等“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采取制定实施方案、做好规划布局、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工作专班等有力措施,在禹谟镇、安底镇、桂花乡等8个乡镇建立了5900余亩“绿色稻+”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以投资小、见效快的扶贫产业引领传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让金沙县的广大农民在传统“一稻(水稻)一油(油菜)”种植模式上开启了新的尝试。
  聚力攻坚,唱好生态种养“特色戏”
  “生态种养看似很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大得很,我们是下了不少的功夫。”该县农业农村局水产工程师张坤利介绍,“绿色稻+”生态种养产业选好了,还需要保证生产的高质、高效,销售要有保障,不能掉链子。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在项目实施之初,县、乡、村三级抽调了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为农户算好“经济账”,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采取“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养殖大户+农户(贫困户)”的组织方式抱团发展。
  为确保种得好和养得好,结合种养殖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规范种养、病害防治、防洪防逃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提升农户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
  为确保卖得好,工作专班人员主动与县内外各大超市、食堂、餐饮店对接,确保产品不愁销路。
  示范引路,走好兴业富民“新路子”
  “水稻亩产400公斤,商品虾亩产250公斤,亩产值可达16100元。”这是10月18日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位于金沙县禹谟镇金坝村金沙县自然之家龙虾养殖有限公司实施的130多亩“绿色稻+虾”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和测算的结果。
  “我们基地生产的稻谷还未出田,大部分已被按12元/公斤的价格预订。”忙着收割稻谷的公司经理刘肖笑容满面。据他介绍,由于实施的是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不施用农药、化肥,其基地生产的优质大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同时,刘经理还介绍,以前只种低质水稻的田土,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如今效益倍增。公司通过“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产业发展收入,农民样样都有钱赚。
  在桂花乡滥坝村,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共实施了稻渔生态种养面积400余亩,投放鱼苗从150克长到了400克,稻谷平均亩产达到380公斤。生产出的商品鱼比市场上的价格要高出许多。稻谷收获后,由贵州新中一种业公司以每公斤比传统种植高出3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以“冷水河”牌优质大米进行销售。
  稻香鱼肥虾儿壮,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金沙县大力推广“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粮渔共赢、生态高效”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传统农业的转向发展。据悉,金沙县明年还将建立7000亩以上的“绿色稻+”生态种养基地,继续做好“绿色稻+”生态种养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一幅幅“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收获的生动画面,就是金沙县聚焦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谋利益的真实写照。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